现在的韩慕淹看待陈青阳,有些像曾经的自已,但也有些不像。
陈青阳的谈吐见识,韩慕淹平生仅见。
韩慕淹希望陈青阳少走弯路,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
若说刚开始时,韩慕淹还存有延揽人才、它日助我的想法。
现在的韩慕淹,则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帮助陈青阳,助其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因为那也是他的理想。
韩慕淹只是看到了陈青阳的一面。
拥有现代文明思维的陈青阳,孤儿的人生造就了他无比强大的意志与信念。
从少年时起,陈青阳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曲意逢迎。
孤儿院长大,不这样又能如何?
院长、叔叔、阿姨……,对自已虽好,但终究不是爸爸妈妈。
孤儿早熟,这是成长的代价。他的早熟,对于童年是悲哀。
对于现在的穿越人生,却是最大的倚仗。
看透人生,才能成就人生;
理解社会,才能改变社会……
~~~~~~~~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京城顺天府。
一座中型规模的庭院书房内,听着儿子朗朗读书声的中年男人正在闭目养神。他的名字叫杨廷和,时任翰林学士。
任何人有他的人生经历,都会很骄傲的。
杨廷和的前半生,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顺风顺水。
杨廷和,字介夫,四川成都人,十二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少年成名,名扬天下。
令杨廷和更骄傲的是长子杨慎,年方十岁,已能赋诗,假以时日,才学当在自已之上。
杨廷和的料想不错,儿子杨慎荣列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身后名声比他大多了。
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广为流传,慷慨悲壮,不下苏辛。
很多人因为他是杨慎的老子,才稍微了解他。
杨廷和刚刚被钦命为本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这是他工作多年得到的奖励、回报。
科考多年,杨廷和媳妇熬成婆,当上了主考官,可以享受“慧眼识英才”的成就感了。
乡试也好,会试也好,主考官往往最被别人眼红。
因为这是巨大的政治资源!一个人在朝堂经营多年,往往不及一次主考官的收获。
不只是杨廷和这么认为,官场上,当过主考官的、没当过主考官的,大家都这么认为。
因为所有被主考官点中的人才,都会尊其为座师,成为门下弟子。
有明一代,弟子对于老师的忠诚度非常高,甚至高过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官场上背叛老师的官员,寥寥可数。
一个人敢骂同僚、骂皇帝、骂同乡、骂朋友,唯独不会攻击自已的座师。
如果一名官员,一生中能做五六次会试的主考官,那他官场的后半场用权倾朝野来形容,一点也不算夸张。
乡试虽然不比会试,但顺天府的乡试却是大明所有乡试里最隆重的。
不只是参与人数众多,更是因为乡试地点——北京贡院,同时也是会试举行的场地。
杨廷和的办事能力更胜才学。自从奉命主持顺天乡试后,他将考试各项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思虑周全、效率高效,比之上任乡试主考,不可同日而语。
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谢迁对杨廷和赞誉有加,这次顺天乡试让杨廷和做主考,就是他们一起联名向皇上举荐的。
其他官员只是看到了杨廷和当主考官的好处,杨廷和却并没有把精力全部放在顺天乡试上。
后世史书说什么弘治中兴,身处其间的杨廷和却并无这样的感觉。
国家表面上一团和气,好像又一个盛世。但实际上,却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内部官制僵化、土地兼并严重,冗员冗兵冗费,外部边关不稳、蒙古屡次入寇劫掠。
更可怕的是,励精图治十年的孝宗皇帝朱祐樘逐渐怠政,开始重用太监,太监李广隐然有成为前朝权宦王振、曹吉祥的趋势。
身为翰林学士,未来的宰辅之臣,他看清了国家的形势,明白朝政改革势在必行。但如何改,怎么改,他却没有系统的方略。
这倒怪不得杨廷和,内阁三辅刘健、李东阳、谢迁,号称明朝最强内阁之一,他们对于朝政不过也就是修修补补,就像后世的李鸿章,三个裱糊匠而已。
若要改革成功,大权在握、皇帝完全信任是基石。
更主要的是,改革者要有破釜沉舟的气魄和超前的统筹规划能力。
杨廷和之前的改革,最著名的有两次,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但军国主义的体制注定了不能国祚绵长,秦统一天下后,短短十五年,就落个二世而亡。变法者商鞅更是身死族灭,为天下笑。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也增加了农民负担。变法挑起的新旧党争,则是北宋灭亡的重大原因。
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可以将就着运转,轰轰烈烈、改革出错,则就是历史罪人。
杨廷和有心改革,但他是个非常务实的人,让他洒热血可以,抛头颅则做不到。
因为他十分在意自已的名声。杨廷和不是王安石,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去推动难度巨大的革新,杨廷和没有这个胆量。
他的儿子杨慎如果具备他的条件,大概会全力实施改革的,但也大可能失败。
杨廷和有时也幻想本朝能出一个大改革家,开创盛世,中兴大明。
~~~~
“老爷!李阁老派人来,请您过府议事。”管家的话,打断了杨廷和的思绪。
“速速更衣、备轿!”杨廷和道。
杨廷和不知次辅大人李东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乡试已经安排妥当,难道有什么差池?但既相召,杨廷和还是很快来到了李东阳的府邸。
宾主一番寒暄后,杨廷和问道:“李阁老,有何教谕,请示下”
李东阳道:“介夫,听闻太子不爱读书,可有此事?”
杨廷和原以为李东阳是询问顺天乡试的事情,没想到竟然问的是太子的学业。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太子不爱读书已经不是什么朝堂秘密,您老人家又不是不知道。现在抛出这个问题,难道是怪罪我们几个老师失职吗?
“太子天资聪颖,人所不及,只是稍微贪玩了些。”怎么着也是当朝太子,为尊者讳,学习不好也不能赤裸裸的明说。
“东宫是国本,关系着国家未来。介夫,不可掉以轻心啊。吾听说东宫的几个太监经常诱导殿下玩乐。汝身为太子老师,理当匡正。”
“站着说话不腰疼”,杨廷和暗自腹诽道,“太子年幼,我又不住在东宫,难道还能十二个时辰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