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柳儿瞪着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于宝希怀中紧紧抱着的那个硕大无比的冬瓜,脸上露出一抹惊讶之色,心中暗自思忖道:“这个冬瓜还真是够大的呀!”紧接着,她情不自禁地“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笑声清脆悦耳,仿佛银铃一般在空中回荡。
然而,这一笑便如同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张柳儿笑得前仰后合,根本停不下来,眼泪都快被笑出来了。好不容易止住了笑声,她喘着粗气,好奇地问道:“于宝希,你不是说今天要去参加学子聚会嘛,怎么回来的时候怀里居然抱了这么大个冬瓜啊?”
于宝希听了这话,先是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尴尬。随后,他轻轻地摇了摇头,叹息一声说道:“唉,别提了!原本以为这次聚会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什么的,谁知道……”说到这里,于宝希顿了一下,似乎想起了当时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
“谁知道他们竟然把我们带到了他的庄园里面,说是要搞个什么特别的活动。结果呢,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画冬瓜!”于宝希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冬瓜的形状,脸上满是无奈。
“哈哈,画冬瓜?这也太有趣了吧!”张柳儿忍不住再次笑出声来。
于宝希白了她一眼,继续说道:“更搞笑的是,最后评选出我画得最好,所以主人家就送给我一个刚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新鲜大冬瓜作为奖励。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要的,毕竟抱着这么大一个冬瓜走在路上多引人注目啊!但是后来想想,拿回家做个菜也不错,总不能浪费人家的一番好意吧,于是就硬着头皮给抱回来了。哎呀,这一路可真把我累坏了!”说完,于宝希还夸张地伸了个懒腰。
张柳儿上前接过冬瓜,掂量了一下,打趣道:“哟,这冬瓜重得很呢,你倒是有心。今晚咱们就吃冬瓜宴,我给你做冬瓜盅还有冬瓜汤。”于宝希一听,眼睛亮了起来,“好呀,你做的肯定好吃。”
正当两人准备进厨房处理冬瓜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村里的孩子们闻风而来,看到这么大的冬瓜都兴奋不已。其中一个小孩喊道:“宝希哥哥,这个冬瓜像小山一样,可以分给我们一点吗?”于宝希看了看张柳儿,后者笑着点点头。
于宝希便拿刀将冬瓜切下一小部分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拿着冬瓜欢天喜地地跑开了。随后,两人走进厨房,张柳儿熟练地操持起厨具,于宝希就在一旁帮忙打下手。不多时,厨房里弥漫起冬瓜的清香。很快,冬瓜盅和冬瓜汤端上桌,两人相对而坐,品尝着美味,偶尔相视而笑,温馨的氛围在屋子里蔓延开来。
正吃着,外面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于宝希疑惑地放下碗筷前去开门,只见村长满脸焦急站在门口。“宝希啊,不好了,邻村遭了灾,粮食几乎颗粒无收,现在好多人逃荒过来了,咱村得想法子帮帮啊。”于宝希皱起眉头,回头看向屋里的冬瓜。张柳儿似是猜到他的心思,走到他身边轻声说:“冬瓜还有不少,咱们把冬瓜分给灾民吧。”于宝希点头。
于是,两人把剩下的冬瓜切成小块,拿到村子中央分给灾民。村民们见状,也纷纷拿出自家的存粮。于宝希和张柳儿忙活着,灾民们感激涕零。分发完冬瓜后,于宝希看着大家,大声说:“大伙别灰心,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度过难关。”众人齐声应和。
夜晚,于宝希和张柳儿躺在炕上,虽然一天下来有些疲惫,但心里却满是充实感。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着两人带着笑意入睡的脸庞,这个小小的村落也在这份善良和温暖中变得更加团结。
第二日清晨,阳光照进屋子。于宝希和张柳儿早早起来,打算再去看看灾民的安置情况。刚出门,就发现许多村民也自发前来帮忙。有的送衣物,有的送被褥。
于宝希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商量着,要去山里找找有没有野菜野果可以采集来救济灾民。他们进入山林深处,仔细搜寻。突然,于宝希发现一片之前未曾见过的果树林,树上挂满了不知名但看起来多汁的果实。
他高兴极了,连忙招呼大家一起采摘。当他们带着满满几筐果子回村时,村民们欢呼起来。这些果子不仅分给了灾民,还留了些种子,准备来年种下。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民们互相扶持,教灾民们耕种的技巧。于宝希和张柳儿更是每日忙碌,传授知识经验。随着时间推移,邻村的灾民渐渐融入这个村庄,村庄规模扩大。于宝希和张柳儿望着热闹繁荣的村子,相视一笑,他们知道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几年后的春天,村庄迎来了大丰收。田地里麦浪滚滚,果园里果香四溢。于宝希和张柳儿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满心欢喜。
这时,村里的私塾先生走来,他笑着对于宝希说:“宝希啊,多亏了你和柳儿当初带头救助灾民,如今村子发展得这般好,而且村子里的娃娃们越来越多,我一人教导不过来啦。”于宝希摸着下巴思考片刻后说:“先生莫急,我们可以再建一间学堂,再多请几位夫子来授课。”
村民们听闻此事,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久之后,新学堂建成了。于宝希亲自去城里聘请了几位学识渊博的夫子。
开学那天,孩子们穿着新衣,高高兴兴地走进学堂。于宝希和张柳儿站在学堂外,听着里面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张柳儿靠在于宝希肩上说:“这一切真好。”于宝希握住她的手回应道:“是啊,以后还会更好。”从此,这个村庄在富足与文化的滋养下,愈发充满生机与希望。
时光荏苒,又过了几年。于宝希和。一日,一位外地商人路过村庄,被村庄的繁荣景象吸引。他找到于宝希,表示想在这里投资开设一家织坊。于宝希与村民商议后,觉得可行。于是,空出一块地建起织坊。村里擅长织布的妇女们纷纷加入,织出的精美布匹运往各地。
钱袋渐鼓的村民们开始修缮房屋,改善居住条件。于宝希又提议修建水利设施,确保农田灌溉无忧。大家齐心合力,工程顺利完工。
几年过去,于宝希和张柳儿有了孩子。孩子聪慧伶俐,跟着先生学得很好。他们一家人常常在村子里漫步,感受着村子的变化。
后来,村庄周围的荒地也被开垦利用,种植上各种作物。山上还养起了蜜蜂,产出的蜂蜜香甜可口。村庄成为周边地区人人向往的乐土,于宝希和张柳儿欣慰地看着这一切,深知这都是全村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而他们也将继续守护这片美好的家园。
有一天,一位朝廷官员来到村庄考察。于宝希和村民们热情接待。这位官员看到村庄如此繁荣有序,大为赞赏,并上报朝廷。皇帝听闻后,决定嘉奖这个村庄,赐下许多良种和书籍。
于宝希组织村民们妥善分配良种,将书籍供众人学习。有了良种,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升。一些年轻人从书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技艺,如木工手艺得到极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