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一下,杨成森收起情绪,正经地说道:“学君,帮三叔和你小弟一把吧。你是个有出息,有能耐的人。虽然我有两个哥,还是亲的,但他们没有你靠谱。”
“我们一家三口想要出头,估计只能指望你了。”
杨学君被杨成森这话给逗乐了:“三叔,你还没睡呢,就先说上梦话了?”
“先不提,我有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就你们一家三口对我的态度,还指望我拉你们一把,凭什么?凭你打我,骂我,巴不得我天天饿肚子,省下那一口给你们吃?”
“三叔,我跟你们一家子的关系可比你两个哥哥跟你的关系差多了。”
杨成森找杨成木、杨成林,都找不到她杨学君的头上。
“三叔,我还以为你是个聪明人,总跟我说这种傻话,可就没意思了。今天,我还愿意听你说,下一次,你未必还有这样的机会。”
她坐在这里,允许杨成森单独接近自已,不是为了听杨成森说这些屁话的。
要是杨成森再不拿出点诚意来,回头杨成森想明白了再来找她,她都不可能再搭理对方,给他第二次机会。
“……”杨成森是又气又高兴。
气的是,他确定了,杨学君就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
高兴的是,杨学君越厉害越好。
要是杨学君是个特别容易哄的人,那么他能靠着杨学君走多远,就说不准了。
相反,杨学君越精明,越有本事,他跟他儿子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我让你三婶盯着你大伯母呢。”
说出这句话之后,杨成森忍不住庆幸自已早有准备,不然,他连跟杨学君谈判的资格都没有。
这一次,杨学君总算是愿意拿正眼看杨成森了:“这就对了,早这样多好啊。”
“你也感觉到大伯母有问题了?”对方带着打量以及算计的目光时不时落在自已身上的频率差点让杨学君怀疑,她是不是个瞎的。
不然的话,胡萍看她那会儿,怎么一点收敛都没有,是怕别人发现不了,她在她的眼里就是一块肉吗?
杨学君自已有这个敏感度,杨家其他人什么情况,她不确定。
好在这会儿,杨学君知道,杨成森也是看出来了。
“她就不是那么客气的人。”杨成森冷笑,“哪怕学琴还留在生产队,没去城里,你大伯母真有什么好东西带回来,都是放在他们小屋里,然后让学琴偷偷摸摸的吃,怎么可能直接给你奶,让你奶分着吃,学琴只能吃到几口?”
“这种亏,你大伯母不会吃的。”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通过原主的记忆,杨学君只知道杨家没什么好人,更没有对她好的。
可每个人具体是什么情况,杨学君无法通过原主的记忆得知,都得重新观察。
“啊?啥意思?”杨成森直接没听懂杨学君的话,只听出杨学君这话,怎么还弯弯绕绕的。
被请教惯了的杨博士,新鲜出炉没多久的杨教授也不看看问问题的是什么人,脱口就来:“《智囊全集》的‘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欲利已,先利人。’”
“啊哈?”杨学君越解释,杨成森就越听不懂……
“……”回过神来的杨学君对自已无语了,用白化文跟杨学森解释了一下那句话的意思,又问道,“让你说,你觉得她打的什么主意?”
就她现在这种情况,还有什么能让胡萍算计得好处的?
杨成森眨眨眼睛,稀罕不已地看着杨学君:“学君,你认字儿啊?不是,每次你上学,你奶都给你派了不少活,导致你就没去学校几天,你咋懂这些,还,你刚说的,还是古文儿吧?”
难怪,难怪他听着杨学君的话那么绕口,原来是老时候,有学问的人说的话!
“……”对上杨成森稀奇的表情,杨学君皱眉,“这是重点吗?”
为了打发杨成森,杨学君只好补充一句打发他:“我聪明,老师又愿意教我,在学校里待了多久,重要吗?”
“不、不重要吗?”杨成森自已也是上过学的人,听到老师在讲台上教知识,杨成森只觉得痛苦无比,两只眼睛直冒星星。
后来轮到杨学君这一代的孩子出生,一个个都到了上学的年龄。
可读来读去,杨成森没发现一个会读书的人,个个都是杨家的种,看到书,不是发困就是脑袋疼。
至于杨学琴每次抱回家的红灯笼,多到“挂”不过来,杨成森都不稀罕说。
反正杨学琴又不是他闺女,而且大哥三个孩子,前面两个也不会读书,不照样跟着他去城里生活了吗?
哪怕杨成森已经明白,人要想有出息,还得是靠读书学字儿。
现在世道是乱了点,学校里都快没老师了。
可遇到问题,靠的是什么,靠的还不是人脑子里学会的那点东西?
远的不说,杨成森只想看近的。
杨成木上一次回来,不止是逮着钱婆子说,还逮着杨成森这个亲弟弟吹,等专家研究出新的机床,改进他们厂子的机器,以后他们的厂子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说不定还能做成全国顶尖儿呢。
当时杨成森就问,他们生产队不是有一个叫姚明远的高知识分子吗?
都住牛棚了。
怎么被请到杨成木那个厂子的专家没事儿,不该跟姚明远一起被批斗吗?
面对杨成森的质疑,杨成木直接不客气地喷了回去,骂杨成森不懂就不要乱说话,什么这些专家不一样,受郭家保护的,脑子特别聪明,还能改机器,身边跟着不少人,什么助手,勤务兵的,看着像长官,说不定地位比他们那个在部队当兵的兄弟杨成林还高。
看吧,脑子好使,会读书,到底是有用的。
杨成林还要上战场执行任务,有牺牲的危险。
那些动脑子的专家,没有危险,只要做研究,身边还有人照顾,这地位和钱,差哪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