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几个小家伙围拢了过来,他们看见了王大头的饼。
那饼子散出浓郁的肉香,还有里面实打实的牛肉。
这几个小家伙的嘴巴瞬间就了起来,开始淌出馋涎。
他们望了望大头来时的路,记起大头常常跟王小斌一起去打柴。
几个小孩立马领悟,这一定是李易给的大牛肉饼子。
想起那鲜美的牛肉,孩子们全都用艳羡的眼神看着王大头。
王大头急忙抱着自已的饼快步走开,打算将另一块牛肉饼带回家给祖母。
然而这件事没多久,
就被这群小男孩传遍了整个村落。
村民听闻李易家里竟吃上了牛肉饼,而且还给了王大头两个,
心中无不羡慕。
他们纷纷赞叹,认为李易的确家底丰厚,每日都能享美食。
队长王老四也听说了这事。
他认为李易为人厚道。
在这么一个物质短缺的年代,
李易竟然能够将这美味的牛肉饼分发给村里这些孩子,
这份仁心着实难能可贵。
不过王老四也有所担忧,担心李易过于挥霍,将手中的钱全数花费,
那样一来,将来李易的日子就不堪设想了。
“改天得找他好好聊聊,提醒他以后还是量入为出的好。”
…
而在另一角落,
知青们所在的住所里。
杨秋风吹着眉头拿着一块窝头啃食,
每咀嚼一口硬邦邦、划嗓子的窝头,他就更加思念能回归城市的温暖怀抱。
遗憾的是,没有哪一家工厂愿意接受他们重返,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杨秋风气鼓鼓地,只能继续啃咬那难以下咽的粮食。
这时,
齐大志神色急切地跑了进来,将关于牛肉饼的消息告诉了他。
“你刚刚说什么?李易家做了牛肉饼?还给王大头两块?!”
杨秋风睁大眼睛,惊讶中带着不信地看着齐大志。
“就是这么说,这事现在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很多人都亲眼见证。”
齐大志语气中透出一抹嫉妒说道。
“太令人气愤了!当初他连一文都不借给我们,还声称自已也没钱,
如今他自已却顿顿肉宴、牛肉盛宴,
而我们俩却连个安稳日子都过不了,只能啃食这破窝头。”
杨秋风简直气坏了,心里那个急躁,真想马上冲去李易那里,夺走那些好吃的饼子。
只是现今是法制严明的社会,这样的想法无法实践,他只能憋着一股怨气坐立不安。
“说实在的,李易确实家里条件好,从他穿的衣物上就能看出。
若是我们家境如李易般优渥,同样可以日日享用这样的佳肴啊。”
齐大志分析道。
“我明白这一点,但这不代表我现在不恼火,要知道他是顿顿都有肉吃啊!”
杨秋风尚未缓和情绪,言语间带着几分愤怒与无助,几乎就要把手里这块珍贵的窝头扔掉。
可是,窝头虽糙,没了也意味着饥饿的侵袭。
这让两人心头的怒火愈加强烈,几近嫉妒到了极点。
旁坐着的齐大志心中也是满满的不平,
都是知识青年,命运却相差如此之巨:
他们被迫啃着窝头,李易却能每天饱食肉食。
这种天壤之别的对待让他们心里异常难以平衡,
然而对于现状却又无计可施,只有默默的怒不可遏。
稍作停顿,
齐大志接着说:“咱们忍忍再说吧。
过阵子李易带来的肉类肯定消耗完毕,
到了那个时候,他也只好同我们一样,吃回这干巴巴的窝头罢了。”
“言之有理,这小兄弟慷慨赠送牛肉饼,估计他的肉类储存也不会太久,”
杨秋风气消了一点,但仍显得不甘。
“哈哈,我真希望能看见李易没有美食时那愁眉苦脸的模样。”
杨秋风满怀期望地说。
“我也是,让我们这些天节俭一点,设法搞点儿肉。
等李易那儿没有肉吃了,我们在他面前大嚼特嚼,让他生气得不行。”
“好计策。”
两人满怀期待,盼望那个日子早日来临。
但在那之前,他们也只能以窝头为食。
在村子外面的路上。
两个中年人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些物资正下山而来。
望着前方不远处的山沟村生产队,两人轻轻松了口气。
“总算是到了,这里的道路真是太险峻了,连骑车都这么吃力。”
“确实是这样,等把这些东西交给李易,我的差事就算是完成了。”
“我也算是大功告成了。”
两人边聊边朝山沟村进发。
他们身穿干部制服,一个是留着八字胡的中年男子,另一个则是浓眉大眼。
这位浓眉大眼的中年男子名为赵国强,是一名来自公社、专门负责知青事务的干部。
此次前来山沟村的任务是为李易送来知青的粮食供应。
而那个留着八字胡的中年男子名叫张文书,是县级药材收购站站长。
同时也是宋建设的好友。
此次来访是受宋建设委托,带了些礼物来感谢李易。
在此之前,正是李易提供给他们的罐头水果的制造方法大大解决了宋建设的问题。
于是宋建设通过电话联系张文书,委托他先送些礼品来表示感激之情。
就这样,张文书在路上遇到了公社的赵国强,并决定同行。
“张站长,李易具体帮了你朋友什么大忙,竟然让你亲自跑这一趟?”
赵国强作为公社干部,出于好奇发问。
“是罐头水果的事。
我的朋友那边水果很多,一直想要做成罐头出售,可他们不清楚具体步骤,咨询技术员也没获得有效信息,后来碰到李易,在他帮助下成功解决了问题。”
张文书详细回答。
“原来如此,李易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到哪儿都能有所作为。”
赵国强赞道。
“没错。
等等,听你这么说好像另有隐情,是不是说李易在其他地方也有过出色的业绩?”
张文书对此感到不解。
“是的,我们已经调查了李易的情况,他是山河大学的一名学生,出身普通家庭,但在大型企业里任职技术部主管,拥有的技术水平极高。”
赵国强补充说。
“居然如此厉害!那么有能力的人物,为何要下放到知青中来?”
张文书满脸疑惑。
“可能是因为惹了一些人不高兴。”
“原来这样,现在一切都有合理的解释了。”
张文书茅塞顿开。
然而,有能力的人总会受到欢迎。
基于这点考虑,张文书打算与李易建立良好关系,毕竟将来或许会有求助于他的日子。
赵国强同样认为与这样一个人才结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能够处处发光发热的人才是极其宝贵的存在。
所以他们带着交好的心情走进了山沟村生产队,并在当地孩童的帮助下找到了李易的住处,见到了高大的李易本人。
两位到访者对眼前的青年感到有些惊喜,他们原本没想到李易会这般年轻英俊。
简单介绍了自已的来意后,便送上带来的礼物。
李易则热情地表示欢迎。
得知张文书身份后,即为县级药材收购站的站长,李易心中有所触动。
因为他早些时候在考察水源时发现周围山区生长了不少珍贵的草药。
若将这些药材收集起来出售给回收站,想必可以赚取些钱财。
因此,他便去与张文书沟通,询问有关药材买卖的详情。
“李易,你所说的药材我们全部接收,不过有一定条件:药材必须晒干并经过炮制,且根据规定,只能向集体收购,需要由你们生产队负责组织,个人不得私下销售,这样做视为投机取巧……”
张文书说明了药材的相关规定,还讲到了药材的类型及处理办法。
张文书将他知道的全告诉了李易,并承诺日后赠予李易一本草药书籍。
这使得李易深感欣慰,更加热心地接待了两人。
与此同时,有官员来找李易的消息在村中迅速传开。
才吃过晚饭的队长王明得知消息,再也无法稳坐家中,匆匆出门朝李易家赶去。
青年知青齐大志同样听闻了这一消息。
跟随村民一同前往,远远地看着。
当见到两名官员正从李易家推出自行车时,齐大志立刻显得认真起来。
那官员的装束一看便非同一般,特别是骑着自行车的形象。
在那个时候的农村,拥有自行车的人往往地位较高,不是干部便是上级。
王队长也紧随其后赶到,热情地与二人打起了招呼。
知道他们来此只为送东西之后,王队长稍稍安下了心。
“我们得告辞了,李易,未来如果你需要任何帮助,都可以直说。
我一定尽力而为。”
张文书微笑着说道。
“是,真是太感谢张伯了。”
“你太见外了。”
随后,张文书与来自公社交往处的赵国强,在众人围观中骑车离开。
他们走后,王队长对李易说道,
“他们真是给你送东西来了吗?”
“嗯,赵伯给我送来的知青补助口粮,共四十斤的原料;张伯还带来了一些日用品,担心我的日子过得艰辛,食物可能不够好。”
李易解答。
“吃不到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