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王小山的怀疑,李易信心满满地回应:“肯定能找到水源。
难道你没注意到,我们挖得越深,土壤就越潮湿了吗?”
这使得王小山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密切留意挖掘出的泥土变化,果然发现越往下挖掘,泥巴变得更加。
受到李易话语激励,众人重拾热情,工作速度大大提升。
接近中午时分,他们遇上了更大的挑战——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
所幸王队长的出现带来了解决办法,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移开了石头障碍。
移开石头后的好消息接踵而来,地下不再出现岩石,土地变得更加润湿。
目睹此番景象,王队长难以抑制住心中的喜悦,意识到李易或许真的找到了那个至关重要的水源点。
他向李易递去了自已的感激之意,“从你第一天寻找水源起,我就应该记录下这一切。
你的工作记录簿给我吧,我要为你记载所有的功劳。”
“我会给你每天30个工分作为酬劳,如果能找到水源,我还会再加奖赏。”
*
“谢谢队长。”
虽然李易挖水源的目的是为了做善事,并不在意这些工分。
但见王队长开口了,还是把自已的工分册递了过去。
“你们先开始工作,我随后赶到。”
王队长查看了一下时间,确信已经接近收工时刻。
于是急忙前往麦场,为村民们记录工分。
但他最先做的,就是给李易登记那30个破例的高工分,从李易开始在村里寻找水源起算,每一天都是30个工分。
这种待遇前所未闻,因为即便是最卖力的农村劳动力,全天劳动也只有10个工分。
完成登记后,王队长拿出自已的印章,仔细地在李易的工分上盖下了标记。
就在此刻,劳作的村民收工前来记录分数,队伍里带头的是杨秋风与齐大志。
这两位一向上工迟,下工却异常迅速。
当他们看见王队长正在给李易工分工本上盖章的场景时,眼睛顿时瞪圆了。
“30个工分?这怎么可能,队长,为什么给李易如此多的工分?”
齐大志惊讶道。
“这简直不可思议,从来没有听过一次给予这么多的工分,王队长,您是不是在包庇什么?”
杨秋风提高嗓音道,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指控,还特意使周围的农民们听见他的讲话,引发了更多村民的关注。
“30个工分,这打破了所有记录!”
尽管众人表现出极大的疑虑,王队长的态度依然平和。
他不仅拿起了李易的工分簿,直接展示给所有人看。
村民们的反应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人出于对家族和长辈(如王队长)的信任,并未直接质疑。
唯有杨秋风不顾一切地说:“大家看清楚了,自从前天下午以来,天天给李易30个工分!前天下午他根本就在到处乱转,并没做事。
昨天和今天虽然他在工地挖掘,但这显然不符合给他这么多工分的标准,队长必须给我们一个交代!否则我们要向更高一级的机关报告!”
“是的,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明确的回答。”
齐大志附和,尽管他曾因接受李易的糖果而心存感激,但现在看来也不愿意轻易放过这个疑点。
面对众多疑惑的视线,以及来自杨秋风和齐大志的直接质问,王队长并未立即回应,而是大笑起来,目光转向正快速向这里奔跑来的王小军。
王小军身上全是泥水,看起来刚从泥地里赶来,但他的脸上却难掩兴奋之色。
随着他的靠近,一种即将揭开谜底的气氛悄然弥漫开来。
王队长获悉井中已有水源,山沟村村民们期盼的水终于出现。
不出所料,
随即王小军激动地大声呼唤起来。
“爷爷,爷爷,有水了,我们真的有水了,村里有救了!”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喜悦,声音从远处渐渐逼近。
村民们听到叫声纷纷回头望向奔跑而来的王小军。
看着衣衫凌乱、疲惫不堪的王小军,村民们迫不及待地问道。
“你说什么,王小军?找到水了?”
“没错,我们确实找到了水,而且水源丰富,请大家跟我来!”
王小军兴奋地几乎语无伦次,面色因为激动而通红。
“快,我们赶快去看看!”
村民们不顾一切奔向东村的方向。
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在家人的帮助下,也急不可待地赶去。
这是村里的大事,是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老一辈的人似乎比年轻一代还要急切。
当所有人到达村东的时候,
眼前的景象让人心潮澎湃——巨大的泥水从坑洞中涌出。
这直冲云霄的水柱,像是希望的光芒一般振奋人心。
几位老年人更是因喜极而泣。
多年来对清洁水源的渴望,
让他们曾经求助无数专业队伍,
但换来的却总是一次次令人失望的结果。
直到现在,
李易带领村民们找到了这一宝贵的水源,
这一发现给予了每一个人希望的力量,
现场的情绪几乎无法自抑。
尤其是看到李易身上斑斑点点,尽是泥土与水花的 ** 服装时,
连最为坚毅的心也在这刻动摇不已。
“大家都看到了吗?我之所以给李易分配三十份劳动成果,正是因为这个,
自前天开始,李易一直在默默地为我们的村子找寻着生命之源。
你们或许觉得他在无所事事地转悠,但这其实是在全心全意地研究地质,寻找水源的迹象,
为了让我们的生产小组更加繁荣。”
王队长站出身来说,并且投向杨秋风一个意味深长的目光,继续解释说。
“而这些天,杨秋风和齐大志始终在质疑甚至控诉李易的行为,
为了避免大家因期望落空产生不满,我也为了避免李易承受无端指责、
让他能够全神贯注于找水任务,我才谎称他请假去了。
当我今天上午来看时,看到挖井处土壤起来,就知道成功将近,
便当即给他加了分数作为激励。
然而杨秋风和齐大志却又开始反对,
我想问问大家,这样的成绩和贡献值,是否应当获得认可?”
“应该!”
所有的声音响彻天际,无比坚决。
水源对于村庄来说太重要了,不仅仅是三十分的贡献,即便是再多,
村民们也都认为值得!
在王队长的提问声结束后,
现场响起了一致的肯定答复,没有人持任何异议。
而在人群之中,年过半百的王家二老步履蹒跚地站出来发言道:
“多少年来,水源短缺一直是压在我们心头的大石头,让我们生活困难重重,
田地里的作物因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滋养,产量总是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会全部 ** 。
而如今李易为大家解决了这个问题,确保了田地得到足够的灌溉,
这意味着我们的希望已经到来。”
“的确,如老爷子所说,我们不缺少田地,真正缺少的就是水,”
旁边有村民附和。
若水有保证,咱田地上的作物便能丰盈起来,
李易找来的水资源解决了我们最关键的问题,这样的恩情,不要说分给我工分了,就算是让我以命相报我也心甘情愿。”
“我也是,现在有了水源,不仅能扩大耕种面积,还能提高粮食产量,
以后咱们再也不担心挨饿的日子了,也不用眼睁睁看着家人忍饥挨渴。”
“就是这个理儿!”
...
村里的百姓个个情绪激昂,眼中含着谢意,一齐看向李易。
那份感动出自真心,几乎能够触碰到人的灵魂深处。
但是当他们的视线转向杨秋风和齐大志时,则满是怒气。
这两位知青要是还敢告状,或是再有半点儿不尽如人意,村人定然会马上给他们好看。
杨秋风和齐大志也不是蠢材。
见到村民们这种态势,顿时心里咯噔了一下。
倘若说错话,激起民愤来。
只怕自已俩人的性命就堪忧了。
因此杨秋风与齐大志像两只会颤的小鸡,不敢出一丝声响。
见到二位不再胡言乱语,村民的心头火才渐渐平息。
因为村民此时心中还有更重要的人需要感恩——李易。
他为大家寻找到了水源,给村子带去了生机。
人们自然满怀着感激之情。
于是,在众人激动的心情中。
李易被一群热情的村民围绕着,接受他们的感激。
有人甚至提议。
应该给李易写上一封表彰信,送到县上以作嘉奖。
更有人说。
新凿成的这口井应该以李易的名字命名,叫做‘李易之井’。
李易连忙劝止大家的好意。
他原本就是想行点儿善举而已,对起什么名字倒并不在意。
最主要的,叫李易之井总有点奇怪。
直到村民们逐渐平静下来后。
李易才同眼含红丝的王队长讨论下一步的计划。
鉴于井中的水流量极其充足,不断地涌出来。
李易提出了可以在附近开挖一个池塘养鱼的想法。
这样做不仅能让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还能额外为村子带来经济效益。
如果不这样做,如此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浪费,岂不是太可惜?
“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