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做生意赚大钱
“嫂子,你怎么能做这种生意呢。”
李琴细想了一下,脸颊通红不已。
杜青看了她一眼,轻戳着她的额头,“你胡思乱想些什么,根本没有的事情。”
李琴又道,“咱们这小小的饭馆,上哪儿去请美人来唱戏呀,就算是能请来,咱们这每个月赚的银子,估计还付不上请人家的工钱。”
“美人咱们请不来,但是别的可以。”
“什么?”李琴不解。
杜青说道,“你看咱们铺子里的东南角有一处空着的地方,我想那个地方给你支一张桌子,让你每日在那边义诊。”
“义诊?”
李琴愣了一下,继续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让我给城里的老百姓们治病?”
杜青笑着点头,这个主意在她的心中盘旋了许久。
早在当初准备盘下这个小饭馆的时候,她就已经考虑在内了。
“你从小就跟着你爹学习医术,走南闯北,积累了许多见识,你读书识字,要是跟我们一块在这当跑堂的,岂不是大材小用了。”
“我想着,现在饭馆里给百姓们义诊,等将来名声打出去了,咱们也赚了银子,我就在这城里给你开一间药房,如何?”
李琴想都不敢想,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我能行吗?”
杜青拍拍她的肩膀安慰说道,“怎么不能?当初,我生孩子时遇到那么凶险的情况,还是你自己跑到山上给我抓药,风鬼门关里把我给拽了回来。”
“几年之前,咱娘生了一场大病,就连大牛去城里请来的郎中都说咱娘的病治不好了,最后还是你在山上整整找了一日夜,挖到了一株草药救了咱娘一命。”
“我倒是觉得,你的能耐比城里的这些郎中厉害多了,你要是敢做,明日我就叫人在那里给你支一张桌子。”
李琴还在犹豫,邓芝连忙跟着劝道,“李姐姐,杜姐姐说的对,你会读书识字,又懂得治病救人,要是留在饭馆给我们当跑堂的,真是大材小用。”
“再说了,如果你的义诊做得不错,将来把名声打出去,咱们在城里开一家药房,指不定能赚多少钱呢?我这小饭馆生意要是不行了,还能靠你接济一下。”
李琴被这两人一左一右的劝着,她一时间不知该如何。
杜青看她还在犹豫,给邓芝递了个眼神。
邓芝便抱着孩子去了厨房。
看她走后,杜青压低了声音说,“你老实跟我说,你心里面到底在害怕什么?”
李琴叹了一口气,“嫂子,咱们这一路颠沛流离的,我什么忙也没能帮上你,再加上我这么长时间没有给人看病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行,万一到时候再给你添麻烦怎么办?”
“瞎说什么。”
杜青笑起来,“我可不害怕你给我添麻烦,我还等着你给我赚钱呢。”
李琴鼻头一酸,“嫂子,你不仅仅是我的救命恩人,还帮了我许多,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你要是真想谢我,这义诊的活你就好好干,等将来把名声打出去了,咱就在城里开一间药房,到时候赚了钱,分给我家思妍一点,将来啊给她当嫁妆。”
李琴噗的一声笑起来,伸手捏捏赵思妍的小脸,“嫂子,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干。”
一连三日。
饭馆的生意都十分火爆。
一家人每每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每天回到家中围坐在一块数银子。
院子里,处处透着孩子们的嬉笑声。
一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
邓芝把这几日赚的银子仔细清点了一下,笑的嘴巴都合不拢。
“我是真没有想到,这才短短的三日,咱们就赚了十五两银子了!这还是去除了咱们买菜的钱,要是加上菜钱,估计得有二十多两银子。”
顾婶子原本有些瞌睡,一听这钱数,顿时精神了。
“我的老天爷,开个饭馆怎么这么赚钱啊!”
“顾大姐,不是开饭馆赚钱,是咱们邓芝妹子做的饭好吃。”
杜青把桌子上的这些银子分成了三份。
一份交给了顾婶子,“这银子你拿着,以后咱们铺子里负责买菜的活,就交给你跟你家大哥了。”
顾婶子一向能说会道,出去买菜,能给人砍价。
这种活儿交给她来做最为合适不过了,一个月下来能帮他们的小店也省不少的钱。
顾婶子当仁不让,直接把钱收进了钱袋子里,“那我可就不客气了。”
杜青紧接着又把另外一笔钱交给了李琴,“我看这两日来找你看病的人也不少,你要是有时间,就去城里的药房里转一圈,看能不能低价买来一些药,咱们再卖给这些百姓。”
李琴灵机一动,“嫂子,你的意思是说,我直接把药给他们配好,然后再卖出去?”
杜青点点头,“反正你都帮他们看病了,顺手把药也卖给他们,也省得他们再跑去药房里买药了。”
李琴点了点头,“嫂子,你可真聪明。”
杜青又把另外一份钱给了邓芝,“这一笔钱是交给你的,日后后厨若是需要什么东西,你只管让人去买就好。”
“杜姐姐,这钱我不能拿。”
邓支连忙把钱推了出去,“咱们每日要用的食材,已经让顾大姐去买了,你还把这笔银子给我,我可花不出去。”
“是啊,嫂子,要不这钱你还是拿着吧,咱们这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的也要用钱,不如就由你拿着,要是花不完就攒着,将来给这些孩子们用。”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那我就不客气了。”
杜青把银子收进钱袋子里,换了换沉甸甸的钱袋子,“我这些天一直琢磨,咱们家的这些孩子大的已经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我问了一下金副将,他可以帮忙给咱们找一个学堂,让孩子们进去读书时。”
“我也不求这些孩子将来能有多出息了,最起码得认字儿,你们觉得呢?”
顾婶子先是看了一眼自家的两个孩子,有些担心,“我家这孩子从小就没有进过学堂,把他们关进去,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受得住。”
“这您就别担心了,城里的孩子都可以,咱家的孩子肯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