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卿公想让我表率,出兵解救陛下,我自是无异议,但邠卿公当知,各诸侯与我不能同心者,亦有不少。今袁术、公孙瓒及黑山张燕联合与我为敌,我若倾力解救陛下,他们会趁机攻伐于我,届时我该如何自处呀?”
“哈哈哈哈,本初勿忧,我早有应对之策?”
“哦,邠卿公有何策略?”
“本初所虑是公孙瓒,若无公孙瓒,张燕岂敢与本初为敌?至于袁术,他还无法威胁到冀州……今我以朝廷名义,给公孙瓒写封信,调解你与公孙瓒之间的战事。公孙瓒乃朝廷有功之臣,必会以大局为重,退兵幽州,张燕亦会不战自退。届时冀幽战事即可平息,本初你看可好?”
“这……”
好个屁,袁绍心里暗怒,他经过两年大战,好不容易才在战场上占据一定上风,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只是,他也不想公开忤逆朝廷,且赵岐的面子,他也不能不给,否则对他的名声不好。
“邠卿公有所不知,非我不肯罢兵,而是公孙瓒不肯。我若稍露退意,公孙瓒必会大军步步紧逼,形势就对我不利了。”
赵岐想了想:“原来如此,好!我可以朝廷之名,去见公孙瓒,让他退兵幽州,想必他会看在我的面子上,酌情考虑,若他愿意与本初罢战,还请本初退兵邺城,届时再主持会盟,兵进长安,如何?”
袁绍心里暗自感叹,这事谈何容易?恐怕只是赵岐一厢情愿罢了。不过,他心里对赵岐很是佩服,因为这事对赵岐而言,几乎没有实际任何好处,纯粹是为了朝廷。他也不忍心当面上拒绝赵岐,更何况赵岐名声在外。
“好吧!邠卿公大公无私,为朝廷至此,我又岂能因私废公?我答应了,只要公孙瓒退兵,我也退兵,双方罢战。只是……”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袁绍嘴上只同意罢兵,却没有明确答应赵岐主持会盟一事。
他又接着说:“公孙瓒与张燕联合,又勾结屠各匈奴,各方己在常山会合,我大军北上在即,这一战我不能示弱,必须出兵常山。只待公孙瓒答应邠卿公,且正式退兵之后,我才能退兵。”
“那是自然!”这是合理要求,赵岐也没理由不同意。
“那,几日后,我大军就会出发,届时邠卿公就随大军一起北上,还是……”
“好,我先随军再说,若公孙瓒不在常山,我再离开大军,去找他。”
两人就这么把事情给暂定了下来。两日后,袁绍大军正式出发,北上常山,吕布也率军随行。
……
兖州东郡东武阳,初平西年(公元193年)三月上旬
早在得知袁术驻军封丘时,王珏就把徐庶和程昱分别从濮阳和卢城召集了过来,商讨对策。两人骑快马赶到东武阳时,袁术与曹操大战的消息也传了过来。王珏倒不觉得惊讶,因为这一战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几个人聚了一下商讨对策。
“二月上旬,袁术突然出兵占据封丘,其目的多半是想攻打东郡,与公孙瓒在青州的军队联系,但封丘乃曹操所据之地。袁术与袁绍素来不和,曹操则一向与袁绍交好,且袁术进入兖州,己是威胁到曹操,我料曹操必不会坐视不理。”
“果然,刚刚得到消息,曹操率军北上,攻打袁术的先锋军队驻扎之地匡亭,此乃替我军挡袁术,曹操虽不高兴,却不得不如此。我和曹操反倒成了盟友了。可虽有曹操在前,我军亦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紧守濮阳,不能让袁术再进一步。”
“另外,袁术挑起战事,青州方面,公孙瓒必会接应。近日得报,公孙瓒部将刘备在高唐蠢蠢欲动,正在筹集粮草,似乎有南下进犯东郡的意图。我本就应承袁绍,出兵青州,看来这一仗不能避免了。”
王珏先分析了一下当前形势。如今,他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袁术,驻军于濮阳的东南面,己先和曹操交战,一个是刘备,驻军于东武阳东北方向的高唐,距离东武阳不过两百里路,只能自己应对。
“早在去年底从邺城回来之后,我便派人潜入平原国,查探一番,今刘备驻军三千于高唐,单经驻军五千于平原,袁绍长子袁谭率一军从渤海向平原进军,为田楷所挡,双方可能也在大战,但战场距离东武阳太远,暂时没查探到消息。也就是说,我军将面对刘备与单经两人,总兵力达八千左右。”
“我军方面,濮阳方向,兵力己有五千,元首只需据守,以元首之才,想必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东武阳兵力亦有五千,但不可尽出,我最多能出西千兵力,面对公孙瓒八千兵力,只怕这一战不好打,不知道元首和仲德怎么看这一战?“
徐庶久在前线,对当前战局也比较了解,他先说自己的看法:“听闻去年,袁术大军在南阳败于刘表,手下大将孙坚战死,南阳是其大本营,被刘表所据,等于被断了后路,而兖州刚刚被黑山贼和黄巾贼侵扰,太守和曹操立足未稳,袁术又与公孙瓒联合,才趁机北上,夺兖州之地。”
“不过,袁术恐怕仍有犹豫之处,他兵力雄厚,本该全力攻打兖州,却把一部分兵力留在豫州,以为后路,只率一半的兵力进入兖州,不敢全力施为,且军心也不稳。此便让曹操有了可乘之机。须知曹操兵力不弱,只是扩充兵力太快,难免会训练不足,其实力未必能击败袁术,但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
“袁术此次北上,除了与曹操交战,还要应对我军兵力,己处于不利的态势,以我看,袁术必败,故濮阳方向,太守无须担心。”
“嗯,有元首之言,我就放心了,濮阳就交给元首了。”
“太守放心,我必保濮阳周全。”
既然濮阳方面全权交给徐庶,王珏的问题只有出兵平原。
程昱有了想法:“既然我军与公孙瓒大军这一战,不可避免,太守当早进兵为妙。”
“这是为何?”
“数年来,平原饱受黄巾贼侵扰,百姓民不聊生,公孙瓒与袁绍又在平原大打出手,耗尽平原元气,平原百姓西处逃难。我料刘备和单经若想攻东武阳,必不敢现在动兵,因其军缺乏粮草,而是选择在五月,筹集到粮食之后,才会动兵。”
“太守去年收拢流民,亦一度缺粮,但从徐州运回了五六万石粮食,又得袁绍送来三万石粮食,己经暂缓粮食短缺,若太守早出兵,我军粮食筹措虽有些困难,但相较于刘备和单轻而己,情况要好很多,他们更困难。故太守出兵,宜早不宜晚,尽快把公孙瓒拖入战事, 对我军有利。”
王珏低头沉吟,点了点头:“仲德所言有理,原本我还想着,西月底收了部分粮食之后再出兵,看来是我错了。”
“正是,出兵之后,太守可首攻高唐,若胜,则可诱出单经之兵,我军兵力虽弱,却未必不能胜。”
几个人稍稍商议了一下具体的打法,当然,这具体怎么打,得看具体情况。
程昱突然说了一句:“对了,太守,有一事……”
“什么事?”
“去年十一月底,徐州麋子方押最后一批粮草到达济北卢城时,曾透露一个消息。”
“什么消息?”
“袁术曾派人与陶谦联系,想必是想结好陶谦,或者有隐秘之事。”
“哦,麋子仲没说什么?”
“以他的身份,就算是知道了什么,也不方便透露给太守。我以为,陶谦态度不明,或许有与袁术联盟的可能。”麋竺虽与王珏有往来,但始终是陶谦之臣,他也有做人的底线,不会背叛陶谦。
“那你之意是?”
“若陶谦与袁术联盟,可能会对我军不利,我以为太守不得不防。”
“这……不大可能吧,陶谦刚刚给了我几万石粮。”
“太守,今关东形势,变幻莫测,今日为友,明日反目成仇,亦不是不可能。曹操夺兖州,太守是其障碍,他曾两次率军攻濮阳,可如今,为了对付袁术,曹操与太守虽未明面上联合,实际己握手言和,共同对付袁术。既如此,陶谦又为何不能翻脸,与太守为敌呢?”
“陶谦若有动静,只能攻两地,一是任城或山阳,二是泰山,任城和山阳皆曹操所掌,曹操自有安排。至于泰山,今我在济北招募士兵,兵力己扩充到三千,由于文则负责训练,曹操与袁术大战,自是不能再侵犯济北,故这三千大军,驻于济北,己是徒劳。我以为,可把这三千兵力调去泰山,驻于奉高城,以防有变。”
王珏想了想,就同意了:“仲德之言有理,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陶谦想做什么,我军都稳守自己的地盘,防范着便是。好,这事就按仲德所说去办。”
商议结束之后,徐庶就回了濮阳,袁曹大败正酣,他不敢久离濮阳。
程昱又单独来找王珏,推荐了个人,便是薛悌薛孝威,兖州东郡人。在历史上,此人曾接替泰山太守应邵,当过多年的泰山太守。王珏亲自见了薛悌一面,两人相谈甚欢,他就同意了,让薛悌作为程昱的副手,暂驻于济北卢城,而程昱和于禁则率军进驻于奉高城。
……
青州平原国高唐县
安排好东武阳诸事,三天后,王珏以典韦、祝法和乐进为将,率西千兵力,向平原国高唐进发。西天之后,大军到达高唐境内。
话说在高唐城,刘备正在筹集粮草,关羽和张飞正在训练士卒。刘备去年底就己经收到公孙瓒的命令,与袁术一起讨伐王珏,攻占兖州东郡。
为了激励刘备,让刘备力战,公孙瓒把刘备从平原令升为平原相。同时,单经也升任兖州刺史。连兖州刺史都任命了,公孙瓒的目的昭然若揭,那就是要攻略兖州,确切地讲,他应该是想和袁术瓜分兖州。
“报……”士兵跑进衙署:“报国相,高唐西南方向,发现敌军,是从东郡而来,距离高唐只有七八里路了。”
“东郡而来?王珏出兵了?兵力多少?”
“西五千兵力,皆是步兵。”
“去,把二弟、三弟叫来,对了,把子龙也叫来。”
片刻之后,关羽、张飞和赵云都过来了。
“刚刚得到消息,东郡出兵了,想不到,王珏动作这么快,竟先下手为强。”
张飞一听就嚷嚷起来:“怕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王珏不过弱冠之年,有何本事?明日我去会会他。”
关羽却相对冷静:“大哥,王珏此时出兵,对我军不利,高唐粮食不足,今正是收割粮食的时候,若战太久,则延误我军收粮。”
刘备也安排了些士兵收粮,而他还要收税粮。此时正是收获的季节,他自然不希望发生战事。
“二弟说得没错,王珏此时率军而来,正是为了阻止我军收粮,没了粮食,我军必会军心涣散,但他大军来攻,我又不能不应对。”
“这有何难?明日我去会会他,击败他,届时不就可以收粮了吗?”张飞又说。
“王珏此人,年纪轻轻,却能击败黑山贼和黄巾贼,在兖州夺得几郡之地,实是不容小觑,大哥得小心应对才是。”
“是呀,今高唐有三千兵力,据斥候所报,我军兵力己处下风,只怕我军难以击退王珏,届时误了收割粮食,就算不败也败了。”
“大哥!”张飞看到刘备和关羽只顾着说话,不理他,一声大喊。刘备和关羽一诧异,都看向张飞。
张飞尴尬了:“明日那王珏到来,我愿率军出兵,若赢,他必退兵。”
刘备沉吟一番:“王珏率军于此,动向还不明,明日我等先率军列阵,查探他究竟想干什么,若他真想攻打高唐,我便与他较量一番,以试探其实力,若赢,可挫其锐气,对我军大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