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贞观:开局和蝗虫抢口粮
穿越贞观:开局和蝗虫抢口粮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贞观:开局和蝗虫抢口粮 > 第102章 让冬天能有蔬菜可用

第102章 让冬天能有蔬菜可用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贞观:开局和蝗虫抢口粮
作者:
旷野的羊儿
本章字数:
4884
更新时间:
2025-07-02

寒冬降至,天色也有些阴沉。

张佑安给农研所的人讲完接下来研究的方向,便从农研所走了回去。

一路上,张佑安还在思考前面的内容是不是还有那些缺漏,但是后面又想了想,这农研所的事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条件都不是现在的大唐可以满足的,只能慢慢来,遇到了问题再试着去改进。

院子里,陈忠带着两个小家伙将饭菜己备好,就等他回来。

“哥哥,你怎么这么准时,刚好准备吃饭了!”

张承裕看着院子门口出现的张佑安,有些兴奋。

“是啊,哥哥,我还准备我弟弟去农研所喊你呢?”

张长宁也是附和道。

“这么冷的天气,哥哥这不是怕你们去找我伤了风寒,所以就一路小跑了回来!”

看见这两个小家伙张佑安心情也是不错。

张佑安走了进来,坐了下来。

看着眼前桌子上的饭食, 一碟切得精细、色泽红亮的腊肉,一小碟腌得发黑的芥菜疙瘩,和一碟同样带着浓重盐霜的酱瓜。

“陈爷爷,又是腊肉、腌菜……”

坐在下首的张承裕,皱着小鼻子,用筷子戳了戳那黑乎乎的芥菜疙瘩,声音里带着一份祈求。

“哥哥,我想吃绿油油的葵菜,想吃脆生生的菘菜心!”

张长宁虽比弟弟稳重些,但也忍不住咽了下口水,眼巴巴地看着张佑安:“我也是,这腌菜吃了好多天了,牙齿都酸了。”

张长宁说完还朝着张佑安露出两排牙齿,好像在证明她没有说谎一样。

坐在下方的老仆陈忠闻言,连忙温声解释道:“这都冬天了,外头哪还有活物能长出来?就是那深窖里藏的菘菜萝卜,这时节也早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也蔫黄失了水灵劲儿。”

“眼下家家户户都是靠秋日里晒的干菜、腌的酱菜、窖藏的薯蓣,还有这腊味度日。”

“想吃那水灵灵的新鲜菜蔬,那得等到开春,地气回暖,万物生发才可以!这是老天爷定的规矩,没法子的事。”

“老天爷定的规矩……”

张佑安听着陈忠的话,一股源自现代灵魂的本能认知,瞬间占据了脑海。

“不,这不是规矩,这是局限!是技术未及的无奈!”

他脑海中瞬间想起起前世的温室大棚!

利用透光材料覆盖,人为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隔绝外界的严寒,让阳光的热量在内部积蓄,欺骗植物,让它们在隆冬时节也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汉代的“屋庑蕴火”,唐代的“温汤监瓜果”,乃至宋代的“堂花术”,都是先民在这条路上艰难的探索。

只是,他们受限于材料和认知,规模小、成本高,反季之物成了权贵专属的奢侈,甚至被斥为“不时之物”、“逆天时”。

这吃饭时的插曲让张佑安脑子里的想法活跃了起来;

“对啊,温室大棚这时候没有,而且这刚从土里挖出来的蔬菜,不!这哪里是蔬菜啊,这就是黄金啊!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能赚钱!”

这个时节蔬菜不能说没有,只能是少的可怜!

上午还在思考着农研所的动向,这会儿的张佑安就在考虑大棚计划了。

这个计划的本质还是在解决冬天蔬菜问题,前期的成本肯定不适合大唐的普及,但是后续的研究会让这个实现,也解释下,省的被骂。

“忠伯!”

张佑安放下筷子,看向陈忠说道:“吃完饭去农研所找下杨寺丞,让他下午带几个人去永和村附近的皇庄。”

“好的,小郎君。”

陈忠虽不知道张佑安为这么这么安排,但还是立刻应下。

午后,张佑安和杨知远等来到皇庄;这里便是李世民钦赐的“良田千顷”的土地,当时张佑安扫了一眼位置就首接选中,就是因为离永和村近。

这片土地虽然比较偏僻,好在地势平坦,水源便利。

他缓缓行走在田埂上,心中蓝图渐次展开。

少府监支应的钱粮物料、皇庄便利的基础设施、这千顷沃野提供的广阔试验场……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在这一刻汇聚。

“就是这里了!”

张佑安指着皇庄边缘、一片向阳避风的缓坡地,对随行的杨知远说道,“杨寺丞,划出五十亩……不,一百亩地!安排人尽快翻出来平整出来。我有大用!”

杨知远看着眼前的田地,有些疑惑:“张少卿,现在可是冬天了,种植啥都会冻死的!”

杨知远知道张佑安的能力,打心底也是很服张佑安,因为也是好心说道,要是其他人,他会让你知道什么叫做专业。

张佑安面带微笑,仿佛穿透了寒冬,看到了那片土地未来截然不同的景象:“我们要在这里,向老天爷‘借’一个春天!”

他顿了顿,说出那个让杨知远和陈忠都目瞪口呆的词:

“建‘暖房’!种蔬菜!”

“暖……暖房?种冬菜?”

杨知远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比当初听到“杂交”之论更觉匪夷所思。

他都不敢想象接下来的冰天雪地,连草都不长,如何种菜?

张佑安没有过多解释,他知道观念的转变需要眼见为实。

他的思绪己经飞到了更关键的技术瓶颈上——透光材料;他的大棚,需要的是能最大限度捕获阳光热量的“天窗”!

“琉璃(玻璃)……”

“要建造能覆盖百亩、实用且相对廉价的暖棚,靠买琉璃是天方夜谭,靠本土的易碎品也行不通……”

张佑安眉头微蹙,“必须自己造!”

他脑海中瞬间掠过石英砂、纯碱、石灰石,以及高温熔炉的影像。

这不仅仅是解决蔬菜问题,更可能打开一扇通往巨大财富和更深技术变革的大门!

张佑安望着眼前广袤而沉寂的皇庄土地,仿佛看到冰雪之下蛰伏的生机,也看到了横亘在前的技术高山。

“走,回去吧!”

他转身,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

“杨寺丞,先做两件事:第一,立刻搜集所有关于‘琉璃’、‘玻瓈’的记载,尤其是其材质、来源、工匠的线索,无论西域胡商还是本土道观秘术,一丝一毫都不要放过!第二,在农研所内,秘密物色懂陶艺、冶铁,最好接触过炼丹或烧窑的匠人,要心思活络、手巧胆大的!”

“是!”

杨知远虽满心疑窦,但张佑安的话,还是照做。

张佑安最后看了一眼那片承载着冬日绿意的田地;

让冬日有新鲜蔬菜可以食用——这看似微小的起点,其背后撬动的,或许是改变大唐农业格局、甚至点燃一场材料科技革命的第一把火。

而烧制这把火的薪柴,将是智慧、胆识,以及对“天时”发起的无畏挑战。

前路艰险,无论是材料关、技术关,还是可能招致的“逆天时”非议,都如同这冬天寒风般刺骨。

但张佑安知道,这一步,必须跨出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