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最终被一声疲惫的叹息所终结。
朱允炆没有选择战,也没有选择和。
因为他知道,选择权,从来就不在他的手上。
他做了一件事。
他派出了自己手中仅存的、也是最精锐的两名锦衣卫斥候,在夜色的掩护下,如同两只壁虎,悄无声息地潜向了丛林的深处。
他需要情报。
他要知道,他的敌人,到底是什么人,有多少人,想干什么。
两天后,斥候回来了。
他们带回来的消息,让营地里所有关于“仁德感化”的声音,都彻底消失了。
消息很简单:
三天后,血月之夜,土著将发动总攻,目标,是他们所有人的脑袋和心脏。
这是一封死亡的判决书。
没有谈判,没有退路。
要么赢,要么死。
当死亡的阴影,真真切切地笼罩在每个人头顶时,所有的分歧,都变得毫无意义。
“主和派”的王侍读,脸色煞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主战派”的铁铉,则缓缓地拔出了他的佩刀,用一块破布,仔细地擦拭着。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朱允炆的身上。
这一次,他们的眼神里,不再有争论,只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朱允炆看着众人,深吸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战。比靖难之役的任何一场战斗,都更重要。
因为这一次,他输不起。
输了,就不是失去皇位那么简单了。
输了,就是死。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声音不大,却异常沉稳,“既然他们想要战争,那我们就给他们一场,永世难忘的战争。”
一场疯狂的、以二十几号残兵,对抗数百名丛林猎手的备战,就此拉开序幕。
朱允炆的大脑,在这一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他将那本《天工开物·海外篇》,翻了无数遍,试图从那些古老的文字和图纸中,压榨出每一分能够转化为战斗力的知识。
第一步:火药。
这是他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底牌。
船上,还残留着一些神机营使用的黑火药,但早己被海水浸泡,无法使用。
必须,重新制造!
《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黑火药的配方:一硝二磺三木炭。
木炭,好办,烧木头就行。
硫磺,难办。但在书中的矿物篇里,朱允炆找到了一种替代品——岛上一种火山岩石的伴生矿,黄色的“臭石”,经过提纯,可以得到纯度不高的硫磺。
最关键的,是硝石。
这东西,在和平年代,可以从厕所、墙角等地方刮取。但在这荒岛上,上哪儿找去?
就在朱允炆一筹莫展之际,又是那本书,给了他启示。
“……海鸟聚集之地,其粪便堆积,历经岁月,可成‘鸟粪石’,内含硝石之精……”
海鸟!
朱允炆立刻派人,前往岛屿另一侧的悬崖。果然,那里是海鸟的天堂,他们找到了大量的、如同岩石般坚硬的鸟粪石!
原料齐备,接下来,就是制造。
在朱允"炆"的亲自指导下,一场堪称“荒野求生版”的军工生产,在沙滩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他们用石头研磨原料,用布匹过滤提纯,严格按照朱允炆给出的比例进行混合。
最终,在血月之夜的前一天,他们成功地制造出了近百斤的、虽然品质不高但威力尚可的黑火药。
朱允炆没有满足于此。
他让人将岛上随处可见的粗大竹子砍来,截成一节一节的竹筒。将黑火药和打碎的铁片、石子一同塞入其中,再用浸了油的布条做引信。
一种简单而致命的武器,诞生了。
——竹筒手雷。
第二步:阵地。
有了火器,还需要坚固的阵地。
朱允炆围绕着船只的残骸,设计了一个堪称恶毒的防御体系。
最外围,是陷阱区。
无数个伪装巧妙的尖底坑,被挖掘出来,坑底,插满了削尖的竹矛和船上的铁钉。
陷阱区之后,是绊索阵。
他们将坚韧的船帆绳索,在齐膝高的地方纵横交错地布置开来,绳索上,还挂着一些铜盆铁罐,一旦有人触碰,就会发出声响,起到预警作用。
再往里,是鹿角。
他们将削尖的木桩,交叉固定,形成了一道道令人望而生畏的障碍,足以阻挡敌人的冲锋。
而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则是那五架经过改良的十字弩。
朱允炆将它们固定在船只残骸的高处,形成了三个可以互相掩护的火力点。居高临下,交叉射击,足以覆盖整个营地的前方。
**第三步:奇兵。**
在备战的过程中,朱允炆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他在《天工开物》中,看到一种名为“狼烟草”的植物。这种植物,本身无毒,但一旦点燃,会产生大量呛人刺鼻的浓烟,足以遮蔽视线,让人无法呼吸。
而这种植物,在这座岛上,遍地都是。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形成。
他立刻命令手下,采集了大量的“狼烟草”,晒干,捆扎成束,分发给每一个战斗人员。
这,将是他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的奇兵。
——土制烟雾弹。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
这三天里,没有人合过眼。所有的人,都在朱允炆的指挥下,像一台精密的机器,疯狂地运转着。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里,却燃烧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求生的火焰。
当第三天的黄昏,再次降临时。
一轮诡异的、血红色的月亮,缓缓地,从海平面上升起。
血月。
它那妖异的红光,洒在海面上,将整片大海,都染成了一片血海。
“呜——呜——呜——”
丛林的深处,传来了悠长而苍凉的号角声。
紧接着,是震天的战吼!
“吼!吼!吼!”
无数的人影,从丛林的西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了出来。
他们脸上涂着狰狞的油彩,口中发出野兽般的咆哮,手中挥舞着长矛、石斧和吹筒。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沙滩上那个小小的、在血色月光下,如同孤舟一般的营地。
朱允炆站在船骸的最高处,冷冷地看着那如同黑色潮水般涌来的敌人。
他的身后,是二十几名手持兵刃、严阵以待的扈从。
他的手中,紧紧地握着一个火把。
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