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晓宸在户部衙门立威之后,并没有立刻南下。
他非常清楚,江南,尤其是涉及到三织造的利益集团,其势力之庞大,关系网之复杂,远非京城里仓侍郎之流可比。那里,是无数满汉权贵的“钱袋子”和“白手套”的聚集地。
他此去,不是巡视,而是“作战”。
一场没有硝烟,却比刀光剑影更加凶险的战争。
既然是作战,就必须要有万全的准备和一支绝对可靠的、精锐的团队。
他向康熙皇帝,递交了一份奏折,请求组建一支“南巡核查卫队”。
康熙当即朱批:“准奏!凡莫卿所需,人、财、物,皆由兵部、户部、内务府,全力支持!”
有了皇帝的尚方宝剑,莫晓宸开始点兵点将。
他的卫队,人数不多,只有区区百人。但这百人,却是精锐中的精锐。
卫队的统领,他没有用京城八旗的任何一个贵胄子弟。他亲自写信,将刚刚在湖广总督任上,稳定住局势的周培公,暂时借调了过来。
康熙对此,有些不解:“周培公是方面大员,让他给你当一个护卫统领,是不是太大材小用了?”
莫晓宸却答道:“皇上,江南人心似水,民情如油。此去,不仅要查账,更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民变、兵变等各种突发状况。周培公不仅是帅才,更是谋士。有他在身边,臣,才安心。”
康熙恍然大悟,立刻批准。他知道,莫晓宸看重的,是周培公那份临机专断、处理复杂局面的大才。
除了周培公这个“定海神针”,莫晓宸还从自己的南档房里,抽调了两个人。
一个是图海。他命图海为卫队的副统领。图海是满洲正黄旗出身,身份尊贵,又在平叛战争中立有微功。让他随行,在与江南那些同样是满人担任的织造、将军、都统打交道时,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是最好的“挡箭牌”和“传声筒”。
另一个,则是李西平。莫晓宸让他作为自己的随行书吏,负责掌管所有文书档案。李西平的细心和忠诚,是保管那些致命账册的最佳人选。
至于乌仁,则被他留在了京城,坐镇户部和军机参赞处,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后方的协调。
团队组建完毕,莫晓宸又做了另一件看似“多此一举”的事。
他请康熙下旨,从宗人府的档案中,将所有与江南三织造,有过姻亲、故旧、师生关系的京城满汉官员,列出了一份详细的名单。
这份名单,他没有给任何人看,只是自己,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他知道,这上面,将会有他许多的“敌人”,但或许,也会有他意想不到的“朋友”。
出发的前一夜,莫府之内,灯火通明。
苏婉儿正在为他,仔细地收拾着行囊。从换洗的衣物,到惯用的笔墨,再到御寒的披风,她都一一打理得妥妥帖帖。
“此去江南,路途遥远,山高水长,你……你一定要按时吃饭,保重身体。”她的声音里,带着浓浓的不舍。
莫晓宸从身后,轻轻地环住她:“放心吧,我不是一个人去。再说了,江南是鱼米之乡,说不定,我还会吃胖了回来呢。”
他想用轻松的语气,来冲淡离别的伤感。
苏婉儿却转过身,一双明眸,认真地看着他:“晓宸哥,我虽不懂朝堂大事,但也知道,你此去,必定是凶险重重,你不用瞒我。”
她从自己的妆奁里,取出一个亲手绣制的、装着平安符的香囊,挂在了莫晓宸的腰间。
“我只求你一件事,”她轻声说道,“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一定要记住,在北京,在家里,有我,在等你回来。”
莫晓宸的心,被一股巨大的暖流所包裹。他紧紧地,将妻子拥入怀中。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无声的、郑重的点头。
为了她,为了这个家,为了身后那个将整个帝国托付给他的年轻帝王,这一趟江南之行,他,只许胜,不许败!
康熙十五年,三月。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
一支由百名精锐护卫组成的小小车队,悄无声息地,驶出了北京城的德胜门,向着遥远的、繁华而又充满了未知凶险的江南,疾驰而去。
车队中央,那辆看似普通,实则由精钢加固过的马车里,莫晓宸正闭目养神。
他的手中,把玩着那枚纳兰容若送给他的景泰蓝手炉。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的,却不再是账本和数字,而是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遍布整个江南的关系网。
他知道,他此去,不是去查账。
他是要去,亲手,将那些附着在帝国肌体上,吸食着民脂民膏,最肥、也最隐秘的毒瘤,一一剜除!
这一趟利剑南下,必将,在江南,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