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九年至康熙二十年,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大清的东南沿海呈现出一幅奇特而又充满了矛盾的景象。
在南方,福建、浙江的海边。
新上任的靖海将军施琅,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他手持康熙御赐的尚方宝剑,以一种近乎酷烈的手段,整合着三省的水师力量。
他将那些早己腐朽不堪、只会吃空饷的老爷兵,尽数裁撤。又从沿海各卫所中,挑选最骁勇、最熟悉水性的青壮,组建起一支全新的水师。
他以“通敌”的罪名,连续斩了十几个不听号令、阳奉阴违的副将和参将,其中甚至不乏一些满洲的贵胄子弟。一时间,整个东南水师,军纪为之一肃,无人再敢挑战这位老将军的绝对权威。
在他的督造下,数以百计的、巨大的福船和广船,在船坞中日夜赶工,雏形渐现。每日,他都亲自操练兵士,演习战阵。福建的海面上,帆樯林立,号角争鸣,一支传统意义上的、强大的水师,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新崛起。
而在遥远的北方,天津卫,一个被列为“最高机密”的皇家造船试验场内。
一场同样深刻,却又悄无声息的革命,也正在发生。
莫晓宸,几乎将自己一半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里。他以皇帝的名义,从全国乃至从澳门、吕宋等地,招募了上百名最顶尖的工匠、数学家以及通晓物理和几何学的西洋传教士。
这里,没有官阶,没有等级。所有人,都只有一个身份——“研究员”。
他们将莫晓宸提供的那些“天马行空”的设计图,一点一点地变成了现实。
他们用全新的“分段龙骨”技术,来增强船体的强度和抗波性。
他们用精密计算过的“黄金比例”,来设计船帆的面积和桅杆的高度,以求达到最快的航速。
他们甚至在南怀仁等人的帮助下,仿造出了西式的、可以进行更精确瞄准的“十字瞄准仪”,并改进了火炮的铸造工艺,使其射程和威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是一个充满了争吵、失败和无数次推倒重来的艰苦过程。
但在康熙二十年的秋天,当大清的第一艘、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战船的“远洋炮舰”实验船“定波号”缓缓从船坞中滑入渤海那蔚蓝色的水中时,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定波号”,船长二十五丈,宽六丈,拥有三根巨大的桅杆,可以悬挂十几面大小不一的三角软帆。其船身两侧拥有上下两层,共计六十个炮口。那流线型的船身和昂扬的船首,使其看上去不像是一艘战船,倒像是一头优雅而又充满了力量的、随时准备搏击风浪的巨大海鸟。
接下来的一个月,莫晓宸亲自坐镇“定波号”,在渤海湾内对它进行了最严苛、也最全面的性能测试。
测试的结果震惊了所有人。
在六级风力之下,“定波号”的最高航速几乎是传统福船的一倍半!其灵活的转向能力,更是让笨重的福船望尘莫及。
更可怕的,是它的火炮齐射。
当船身两侧,三十门火炮,同时发出怒吼时,那强大的后坐力,只是让船身微微一晃,便迅速恢复了平稳。而远在五里之外的靶船,则在瞬间被密集的炮火撕成了碎片!
那稳定而又凶猛的火力,宣告了一种全新的、属于“炮舰”时代的海战模式的来临!
当这份详细的测试报告,连同莫晓宸的亲笔信,以六百里加急送到远在福建的施琅手中时。
这位一生信奉“跳帮肉搏”、信奉“大船重炮”的老将军,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看着报告上那些匪夷所思的数据,看着信中莫晓宸对他发出的、最诚挚的邀请。
他知道,他必须亲自去一趟天津。
他要亲眼看一看,那个年轻人究竟为大清,为他,打造出了一头怎样的“海上怪物”。
半个月后,天津卫,皇家造船试验场。
施琅在莫晓宸的陪同下登上了“定波号”。
当他亲手掌舵,感受到那艘巨舰,在风中如同燕子般轻盈地转向时;当他亲眼看到侧舷的火炮齐射,在海面上掀起如同惊雷般的水柱时;当他感受到脚下的甲板,在承受了巨大的后坐力后,依旧稳如泰山时。
他,这位纵横大海数十年的老将,彻底被震撼了。
他知道,他错了。
他和他所信奉的那个属于“福船”和“广船”的时代,己经过去了。
眼前这艘“定波号”,才是大海真正的未来!
“大人……”从船上下来时,施琅的腿都有些微微发软。他看着莫晓宸,眼神中再无半分的疑虑,只剩下了最深的、发自肺腑的敬佩。
“不必再造福船了。”他声音嘶哑地说道,“请大人,将这‘定波号’的图纸,立刻发往福建和浙江!”
“末将,恳请皇上恩准,将我大清的所有水师,都换上这种……神船!”
“末将立誓!”他猛地单膝跪地,对着莫晓宸,也对着北方京城的方向,立下了军令状,“只需三年!不,两年!只要给我一支,由三十艘此等神船组成的舰队!施琅必将台湾完整地交到皇上的手中!”
莫晓宸微笑着将他扶起。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与施琅之间,最后一丝隔阂也己消除。
这对大清最强的“文武组合”,终于在对未来的认知上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而一支即将震惊整个东亚的、无敌的舰队,也将在他们的手中正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