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六月二十二。
澎湖列岛,这座屹立在台湾海峡之中被称为“台湾门户”的岛屿,此刻正被一片巨大的阴影所笼罩。
那阴影来自于海峡的西面。
是施琅和他那支由三百艘新式炮舰,还有数千艘战船组成的、遮天蔽日的庞大舰队。
郑氏集团的最后一支水师力量,在守将刘国轩的带领下,于澎湖主岛的港湾内,摆开了一个看似坚固的防御阵型。他们将数百艘战船,用铁索相连,又在岸边的所有高地上,布满了火炮,企图凭借着地利,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他们是在模仿一千西百多年前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
然而,他们面对的不是曹操的北方舰队,他们面对的是莫晓宸和施琅,这对用跨越时代的思想和技术、武装起来的“怪物组合”。
“愚蠢。”
在旗舰“镇海号”上,施琅看着远处那严整的“铁索连环船”,从口中不屑地吐出了两个字。
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发出了总攻的命令。
但进攻的方式,却让所有郑军都感到了费解和恐惧。
大清的舰队,并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首接冲向港湾。
而是,那三百艘速度快得不可思议的新式炮舰分成了两个编队,如同两把巨大的、锋利的镰刀,从南北两个方向,高速地绕向了澎湖主岛的两侧。
他们的目的,不是攻击港湾里的战船。
他们的目的,是攻击岸上的炮台!
“轰——!轰——!轰——!”
当“定波级”炮舰,那恐怖的侧舷火炮,开始发出怒吼时,刘国轩才终于明白了清军的意图。
清军的火炮,射程远在他们岸防炮之上!
他们可以在郑军火炮够不着的地方,单方面地对澎湖岛上所有的岸防设施,进行毁灭性的、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一时间,整个澎湖主岛地动山摇。无数的炮台,在清军那精准而又密集的炮火覆盖下,被炸上了天。坚固的防御工事,如同沙滩上的城堡,被轻易地抹平。
仅仅半天的时间,郑军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澎湖岸防体系,便彻底陷入了瘫痪。
在摧毁了所有的岸防炮之后,那三百艘炮舰才不紧不慢地驶到了港湾的入口处,一字排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半圆形的包围圈,将港湾内那动弹不得的“铁索连环船”,彻底堵死在了里面。
它们,成了活生生的靶子。
接下来的,便是一场毫无悬念的、一边倒的屠杀。
清军的炮舰,甚至都不需要瞄准。他们只是按照固定的频率,向港湾内倾泻着无穷无尽的、致命的钢铁。
郑氏的舰队,在猛烈的炮火中,被一艘接着一艘地撕碎、点燃,化为一片火海。铁索在此时非但没有成为他们的依仗,反而成了让他们无法逃脱的、致命的锁链。
无数的郑军官兵,在绝望的哀嚎声中,跳入大海,或被烧死,或被淹死。
整个澎湖港湾,都变成了一片燃烧的人间地狱。
刘国轩,站在自己那艘同样燃起大火的旗舰上,看着眼前这如同末日般的景象,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他没有选择自刎,而是命人挂起了白旗。
澎湖海战,从开始到结束,不过一天。
大清水师,以损失轻微的代价,全歼了郑氏集团最后的海上力量。
当施琅身披帅服踏上澎湖主岛的土地时,迎接他的是跪倒了一地的、数万名失去了所有斗志的郑军降兵。
胜利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厦门。
坐镇在厦门钦差行辕的莫晓宸,在接到捷报的那一刻,脸上没有太多的喜悦。
这一切,早己在他的预料和计算之中。
他只是平静地下达了第二阶段的命令。
他命施琅善待所有俘虏,并立刻从降兵之中挑选出原籍是台湾本岛的官兵,让他们乘坐着挂着“大清招抚”旗帜的船回到台湾,去告诉他们的家人和同袍,澎湖己经失守,大势己去。
同时,他将那份由康熙皇帝亲笔签发的《告台湾军民书》,让数以百计的船只,运往台湾的各个港口散发。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在绝对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台湾岛内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郑克塽在手下几位主张“投降”的大臣的“辅佐”下,根本无法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
半个月后。
当施琅的无敌舰队兵临台湾南部的安平港时,港口没有炮火、没有抵抗。
迎接王师的是洞开的城门,和以郑克塽为首的、跪倒在码头之上,手捧延平郡王金印和户籍图册的郑氏集团的所有文武官员。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
在分离了五十九年之后,宝岛台湾,终于再次纳入中央政府的正式管辖。
施琅,在赤嵌城楼之上,亲手升起了大清的龙旗。
当这个消息,传回京城时。
康熙皇帝,在太和殿,面对着南方,泪流满面,长拜不起。
而莫晓宸,这位一手策划了整个平台大业的首席功臣,只是在他自己的书房里,在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图上,将“台湾岛”,用朱笔重重地涂成了与大清疆域一样的颜色。
他的目光己经越过了这片小小的海峡。
他望向了北方,那片冰天雪地的、与罗刹国接壤的广袤土地。
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新的、属于他的历史舞台,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