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比冷思琪想象的更加丰富多彩。
课堂上,学识渊博的教授们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让她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但她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另一个目标——赚钱。
她不想一首依靠陆北辰的接济,更不想坐吃山空地消耗父亲留下的那笔抚恤金。她要在这个遍地是机会的时代,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站稳脚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机会,很快就来了。
她想起自己当初离开家乡前,曾利用一次南下考察的机会,凭着超前的眼光,从那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带回来了一批在内地极其稀罕的“时髦货”。
那些东西,是时候让它们发挥作用了。
第一个周末,冷思琪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逛公园或者看电影。
她用一块布,在未名湖畔一处学生必经的路口,摆起了一个小小的地摊。
地摊上,摆着的东西不多,却样样都精准地戳在了这个时代年轻女孩的心尖上。
——做工精致、带着漂亮蝴蝶结的塑料发卡。
——颜色鲜艳、带着淡淡香味的方形手帕。
——甚至还有几双在这个年代堪称“奢侈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丝袜。
这些在后世看来毫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在1977年的京城大学校园里,却不亚于一场小型的时尚风暴。
路过的女生们,很快就被吸引了过来,将她的小小地摊围得水泄不通。
“天啊!这发卡也太好看了吧!”
“这手帕好香啊!上面印的是什么花?”
“玻璃丝袜!我只在电影里见过!”
虽然价格不菲,一个发卡就要卖到一块钱,相当于普通人两三天的伙食费。但对于这些天之骄子,尤其是那些家境优渥的女生来说,这点钱,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内。
不到一个小时,冷思琪带来的所有“时髦货”,被抢购一空。
她数着手里那叠变得厚实起来的钞票,足足有三十多块钱!这几乎是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这,就是她来到京城后,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这笔钱,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它证明了她的眼光,证明了她的想法是可行的!
接下来的几个周末,她如法炮制。每一次,她的“新潮货”都会被一抢而空。她甚至开始做起了“预售”,根据同学们的需求,再去“进货”。
“冷思琪的小摊”,成了京大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天,她照常收摊,正准备离开时,一个声音叫住了她。
“同学,请等一下。”
冷思琪回头,看到一个身材高瘦、穿着一身考究的中山装、戴着金丝边眼镜的青年,正微笑着看着她。他的气质,斯文儒雅,一看就不是普通学生。
“我观察你很久了。”那青年推了推眼镜,眼神里充满了欣赏和好奇,“你的这些货,在京城都很难见到。而且,你很懂得如何抓住顾客的心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认真起来。
“同学,你有没有兴趣,做一笔……更大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