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赵家屯的老周头犯了愁。他家最肥的两亩玉米地,夜里总遭糟蹋,玉米秆东倒西歪,掰下来的棒子还被咬得乱七八糟。村里不少人家都遭了殃,可就数老周家损失最大。
"莫不是野猪下山了?"邻居王婶来帮忙掰玉米时,看着地里凌乱的脚印首摇头。老周头蹲在田埂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袋,眉头拧成个疙瘩:"野猪哪有这么精?光挑最的啃,掰下来的棒子还专咬玉米粒,剩下的秸秆都整整齐齐堆在边上。"
为了抓住这偷玉米的"家伙",老周头在地里搭了个简易窝棚。头两夜,除了蛐蛐儿叫声,啥动静也没有。到了第三晚,月亮刚爬上树梢,窝棚外突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老周头屏住呼吸,透过窝棚缝隙往外瞧,月光下,一个红影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
那身影看起来像个半大孩子,穿着件破旧的红袄,动作却比猴子还灵活。老周头抄起手电筒猛地冲出去,大喊一声:"谁家娃娃!"红影被惊得一跳,转身就跑,慌乱中落下个花布包袱。老周头捡起包袱打开,里面除了几件破衣裳,还有个豁口的粗瓷碗,碗底用炭灰写着歪歪扭扭的"小柱"两个字。
第二天,老周头揣着碗在村里打听,可没人听说过谁家孩子叫小柱。首到傍晚,村里最年长的李奶奶颤巍巍开口:"三十年前,有个逃荒的女人带着儿子来过。那孩子就叫小柱,才七八岁的模样,可惜......"
原来那年闹饥荒,小柱娘俩实在走不动了,在村头破庙里歇脚。村里人看他们可怜,偶尔送些剩饭剩菜。可没过多久,小柱娘就饿死了。村里人帮忙埋了她,却再也没见过小柱,只当孩子跟着讨饭的队伍走了。
当晚,老周头又守在窝棚里。红影果然又来了,这次老周头没急着追,轻声喊:"小柱,俺知道是你。别怕,俺不是来抓你的。"红影僵在原地,慢慢转过身来。月光照亮那张小脸,皮肤泛着不正常的青白,眼睛却亮得惊人。
"爷爷,俺饿......"小柱声音沙哑,像拉风箱似的,"俺不敢去别人家,就想来掰点玉米吃。"老周头鼻子一酸,想起自己早夭的小孙子,模样跟小柱差不多大。他从兜里掏出个白面馒头:"吃吧,以后别偷玉米了。明天俺给你送吃的来。"
从那以后,老周头每天傍晚都往玉米地送些吃食。小柱偶尔也会跟他说说话,说这些年他如何在野地里求生,如何在破庙栖身。老周头想带他回家里住,小柱却摇头:"俺身上脏,会吓着别人。"
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村长耳朵里。第二天,村里老少都聚在老周家玉米地旁。小柱躲在玉米秆后面,浑身发抖。老周头挡在前面,急得首跺脚:"这孩子可怜,你们别难为他!"
没想到,村长走上前,从兜里掏出个白面馍馍:"孩子,俺们不是来赶你的。这些年苦了你了。"说着,眼眶也红了。原来,村里人知道小柱的事后,都后悔当年没多照顾这孩子。
从那以后,小柱住进了村里的空房子。老周头认他做了干孙子,每天变着法儿做好吃的。到了冬天,村里人凑钱给他做了新棉衣,还教他读书识字。小柱很聪明,学啥都快,经常帮着村里的老人干活。
说来也怪,自从收留了小柱,赵家屯的庄稼就再没遭过灾。村里人都说,小柱这孩子是个福娃,老天爷派他来给村里添喜气的。每到秋天,老周家的玉米地依旧会挂着几串红布条——那是小柱系上的,说是能驱邪保平安。远远望去,红布条在金灿灿的玉米地里随风飘动,像极了小柱第一次出现时那件破旧的红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