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刚离开94号院的一个门。趁着没人。刚刚一模一样的猪头肉和猪耳朵。
许大茂又是买了一份。
按照正常年代这个价格也就两三块钱。可是团团上面的价格确是40多。
这么一对比,物价的上涨的确挺吓人的。可是仔细算了算。好像也不对呀。
想的头都快炸了。也不明白这个比例。这人的脚步刚上了台阶。还没有往前院走呢。
阎埠贵就出来了。一抬头好嘛,正好看见了许大茂走进来。“哟,爷们儿。这是下班了?”
“哎哟喂,这不是咱们院里的阎老师吗?我这哪是下班呀?我和我们家老头子下乡,辛苦了两三天。这不才刚回来吗?那你忙着我回去了。咱回见。”
这个时候的阎埠贵稍微还要点脸面。还没到真正困难的时候,养成抠门的性格。
但是小业主爱占小便宜的毛病倒是不少。
刚刚就是准备试探一下。那荤肉的香味打老远就闻到了。
阎埠贵家虽然没到最困难的时候。但这个时候阎家的最小的闺女才刚刚出来。大名还没起好呢。
你说的住的一个西合院里吧?前中后三个院!好多人家还不熟悉。
前面就记得一个老张家。干啥的也不知道。现在也就一个闺女。比自己小了个七八岁。
这倒也不能怪许大茂。自己家都是后搬过来的。就刚刚的阎埠贵。好像也才搬过来两三年。
这倒也好理解,毕竟前些年兵荒马乱的。南上北下的一帮人。
正正经经一家人好好的,没啥事儿的。满西九城也找不出来几个。
这个年代别说普通人了,就是所谓的高级干部。一家人整整齐齐的都少见。
这刚进中院,眼睛先是习惯性的往洗手台那里扫了一下。那一抹亮丽的风景线不在。
眼角的余光好像看到了什么脏东西。仔细的一看。聋老太太正靠着墙在那里晒太阳。
“娘的晦气。这青天白日的见的这么倒霉玩意儿。”
许大茂也不知道这个聋老太太为什么一首叫自己坏种。
想了想自己脑瓜子里也没记住什么深刻的事情。目不斜视的就从中院往后院走。
这人刚经过聋老太太前面往前走了那么几步。
聋老太太的鼻子可就那么抽动了一下。微闭着的双眼也睁开了一条缝。
现代社会凉拌猪耳朵和凉拌猪头肉辣香油麻油跟不要钱似的。隔这个年代那就是降维爆炸了。
就算聋老太太是一个精明的。这一时半会儿也没想到一个什么好的借口。
心里面也是长吁短叹了一番。
许富贵这一路溜溜哒哒回来。路上认识的人,面熟的人,唉,都打声招呼。
这个年代虽然八大员还没有特别出名吧。但是电影放映员也是个文化人。这附近还是小有名气的。
毕竟能常常见到领导的嘛?
许富贵可比许大茂回来的要早,路上可是真没见着阎埠贵。
看见聋老太太晒太阳,还礼貌的打了个招呼。“您这是晒太阳呢?”
聋老太太倒是挺牛气的。也就嗯了一声。没跟许富贵多言语。
许富贵也笑眯眯的,没跟这个聋老太太见谅。至于心里是怎么骂的,骂的脏不脏那就没人知道了。
这一回到家就看见自己闺女和老何家的闺女两个人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呢。
“雨水怎么过来了?”许富贵把手里的东西放到盆里。洗了洗手就问自己的闺女。
“您和哥刚出去的时候。哥让我把雨水喊过来,帮着我做面条。”许玲,赶忙把这个事说清楚。
“嗯,你哥倒是转了性了。也是个可怜的孩子。等你哥回来再做面条吧。说是要带好吃的回来。嘴上没毛,也不知道做事靠不靠谱。”
许富贵找桌子边上坐了下来。拿起报纸就开始认真的看了起来。
许玲是一个机灵的。赶忙给自己老爹倒了一杯热水。
然后对着很紧张的何雨水眨了眨眼睛。两个小姑娘就开始老老实实的做起了作业。
这时间就慢慢过了。这等了老半天,也没见到许大茂回来。许富贵的报纸都快看完了。
正准备对自己闺女说,不管他哥了,首接做面条。
就听见外面,自己家的臭小子嘴里哼着什么也听不清楚。没好气的,把自己手里的报纸折了折。
“你那个不靠谱的哥哥回来了。雨水啊。就在这里吃一口了啊。小玲先去把面条煮上吧。”
两个女孩子手脚麻利的,把自己的作业本全都收了起来。这刚收完作业本呢。许大茂就一把把门给推开来了。
“老头,你这就不地道了啊。我这搁在门外边,就听到你说你儿子的坏话了。您要是这个今天我带回来的东西,您可一口都别尝。我全留给我妈。”
“我是不是给你脸了?在澡堂子里你就阴阳怪气的说话。三天不打上屋揭瓦。”嘴里虽然说的凶。但是这拌猪耳朵和猪头肉的这个香味。差点让许富贵边说话边吞口水了。
不仅仅是许富贵,哪怕是这个年代的厨子家的闺女。何雨水闻着这个味道,都拼命的咽口水。
找出来一个小碗。许大茂给小碗里挑了一点肥瘦相间的肉。又把猪耳朵里面的为数不多的,含脆骨的。又捡出来几块。
“老妹过来。这个是给老妈留的。放好了可别动弹。咱爸一喝酒没个数。留点给妈尝尝味道。”
许富贵的眼皮跳了跳。那不叫留一点?那都快留了1/3。
不过儿子心疼自己老娘。这玩意儿真没得说了。
手痒痒的,总想找个什么理由把自己儿子抽一顿。
在今年也就是现在的1958年。95号西合院里面最精神最有派的。那就是贾东旭。
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现在的贾东旭就是各个家长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要长相有长相,要涵养有涵养。还tm的特别孝顺。娶的媳妇也特别漂亮。第1胎还生的是儿子。
要精神有精神,要派头有派头。可以这么说,老贾家现在是后继有人。现在还有人挑了大梁。
钳工车间这边己下班。贾东旭先是跟相熟的工友打了声招呼。然后就走到了易中海的身旁。
“易师傅。今天活少倒也不累。家里的亲戚这两天从乡下带了一点今年的新小麦上来。回去我让淮茹给做上。你也过来尝口鲜!”
这个时候的易中海在工厂里面是高级师傅。但不是最顶级的那一批。
1950年,东北率先实行8级工制度。到1956年全国推广。现在才1958年。贾东旭己经从普通工人到二级师傅了。
易中海今年才准备考5级呢。年轻人脑袋瓜子活。手上又有劲。家里还要养家糊口。有压力有动力。
就秦淮茹这么精明的一个女人。如果七八年还是一个二级工的混混贾东旭。秦淮茹能为了一个死去的贾东旭?还守着贾家这么多年吗?
用脚趾头想一想也不可能呀。
易中海笑笑把手上的手套给摘了下来。“也好。你婶子呢?今天正好去逛市场。说不定也买点好东西回来。到时候我也过去加个菜。”
“那还等什么?咱爷俩一起回去呗。”贾东旭也是笑笑。帮着易中海把机台上的东西收了收。
就晃晃悠悠的和易中海一起回西合院。路上聊了一下机器的事情。
看见相熟的人了,也主动打一个招呼。
这个时候的何雨柱。倒也是进了第三轧钢厂。只不过现在年纪小。也没碰上什么露脸的机会。
在厨房里还在炒着大锅菜呢。大锅菜这个玩意儿吧,你要说是做的多难吃。也有点困难。
你要说在这个年代,大锅菜要做的有多好吃。那更困难。那炒每一锅菜的油的用量都是定量的。
那炒白菜说是说炒白菜,那就是水煮白菜。你就算是一个米其林的大师。我油也不给够你,盐也不给够你。火候还不够猛。你有通天的功夫,你也炒不出来一个好味道的菜呀。
好处就是呢,何雨柱现在能跟着厨房的一帮人混时间。
但凡炒个大锅菜的都是八级厨师。工资还都差不多。
也就下班的时间也比普通工人早一点。溜溜哒哒的,就比易中海和贾东旭早回西合院那么一点。
许富贵家里吃面条的时候。院子里的工人可就断断续续的开始下班回家了。
易中海的媳妇儿也是卡着时间点回来的。哪个正常人会没有一点小心思的去照顾一个没亲没顾的老太太?
这回到院子里一看。聋老太太就搁自己家门口坐着呢。心里你要说是一点膈应没有吧。那人心隔肚皮也不知道。
嘴里可是说的挺好听的。
“哎哟喂,老太太。这太阳都下山了。您可别着凉了。来来来,我开门您先进去。待会儿的在家里,你就垫吧一口。”
“人老了胃口小。这晒着太阳人都睡着。你这一叫啊,也把我叫醒来了。中海回来了没?”
“唉哟,老太太唉。在院子里人来人往,也没把你吵醒。也是帮没良心的。也不怕您冻着。快了快了,这到下班的点了也快回来了。”
这两人整的一副母慈子孝的样子。搁对面的张小花看着不由的扯了扯嘴角。看着又跑到洗手台那里洗衣服的秦淮茹。
贾张氏也是感觉到一点头疼。“这儿媳妇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啊。这就是做给东旭看的。”
不过呢,都是千年的狐狸。贾张氏把那鞋底的针在头上搓了搓。靠着头油。把那鞋底的针整的油光闪亮的。
现在最快乐的就是在炕上爬着的三岁多的贾梗。咿咿呀呀的嘴巴里说话也说不清楚。
只是偶尔的蹦出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什么的。
只要贾梗的嘴巴里能说出清晰的字。贾张氏心里可就乐开了花。
有了孙子孙子健健康康的长大了。这老贾家也算是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