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京师,皇城深处。
紫宸殿中金瓦辉煌,丹柱如龙,九重天阶尽显皇权威仪。此刻殿内却无人高声喧哗,反而静得诡异,连文案上落笔的细微沙沙声都清晰可闻。
出云天子赵景曜,身着玄龙冕服,正伏案凝神,看着案前一封密折。
那是内侍监今晨呈上的最新急报,盖有青云策特级印玺。
赵景曜神色沉稳,眼神却比平日更深几分,嘴角隐隐挂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意。
“文压百家,得‘百家共鸣’之相……太清书院那王也,竟真引动传说中‘文道圣主’之兆?”
他轻声低喃,目光扫向殿中几位老臣:
“诸位爱卿可有何见教?”
太傅林颂年最先出列,拱手道:“陛下,此事非同小可。自圣皇后,天下再无一人能得百家共鸣。此子若真为文道之主,当以国礼册封,予以护持。”
户部尚书却摇头:“陛下,此子年不过十五,虽有大才,但性情太烈,恐难驾驭。若过早抬举,未免养虎为患。”
兵部侍郎冷笑:“更何况他前日之讲,句句批朝纲,斥儒门空言,动摇根本,其志不臣,恐非良辅。”
赵景曜闻言,不怒反笑,淡淡道:“不臣?那你们告诉朕,谁才是真正能辅朕开盛世之人?”
无人敢答。
赵景曜缓步起身,步下丹阶,每走一步,玄衣拂动,如帝龙游云,威势自生。
“诸卿看清楚了,如今朝堂上下,文弱无能、墨守成规者多矣!可朕要的,是能为朕立新制、定大纲、驭天下者。”
“那王也,敢于开口,敢于对天下诸子言:文以济民!敢于立于山门之下,首言百家可争、我愿应战!诸卿之中,可有一人敢言如此?”
众臣俯首不语。
赵景曜轻抬手,一道圣旨自袖中飞出,落于近侍手中。
“传朕旨意,礼部草诏,太常寺备仪——请太清书院王也,入宫为‘帝师候选’,辅太子学文,以备国政。”
“此旨,不容违拒。”
“若王也不愿,可不强留。但朕要天下人知——赵景曜识人于未发,纳士于少年,开太平于今日!”
太傅林颂年愣了片刻,旋即露出笑意,躬身道:
“陛下慧眼,胜我辈百倍。此子若真受教于圣恩,出云文道,可兴百年。”
……
与此同时,太清书院。
王也仍在大讲堂中,与诸子百家轮番论道,辩锋犀利、词锋不屈,逐步稳固“文道之主”地位。
首到日落时分,一骑飞马踏入书院山门,随行者乃礼部中使,手执圣旨而来!
“天子赵景曜有旨——召太清书院王也入宫,授为帝师候选,辅太子习文,评天下之政,开盛世之道!”
轰——
大讲堂沸腾!
“帝师之召?”
“才十五岁,便入帝心……我等还在为宗门讨一纸官学名额,他己身在庙堂之巅!”
“天子赵景曜素来深沉,不轻许言,今却亲封‘帝师候选’,这是要……”
诸子百家弟子皆震动!
王也却未立刻接旨,而是接过圣旨后,淡淡说道:
“王某,承天恩隆厚,不敢不谢。”
“然——我入宫,可讲学,可辅太子,但绝不为权臣代言,更不为虚名空衔而折我之锋。”
“王某所讲,仍为济民之文。若可行,则愿入宫。若不行,则宁归山门。”
话音未落,圣旨上金字微光流转,竟自动应声发出一道轻响。
“圣听所感,默准其言。”
这一刻,堂中再度寂静。
“天听……认可了?”
“这小子,疯了吧?连诏旨都能讲回去?”
“不是讲回去,是讲赢了。”
张宗师老眼微眯,低声自语:
“王也……你怕是真的要走出一条前无古人之路了。”
……
而皇宫深处,赵景曜仿佛也感应到那一刻文气流转,嘴角勾起一抹欣慰笑意。
“很好。”
“朕要的就是你这等‘狂者’,可与天道争一争者!”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