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大帝
文道大帝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文道大帝 > 第47章 朝中波澜,帝心再动!

第47章 朝中波澜,帝心再动!

加入书架
书名:
文道大帝
作者:
土豆不吃包子
本章字数:
3106
更新时间:
2025-06-09

出云皇城,紫宸殿。

金色日光透过雕窗洒落,殿内静若深渊,一众朝臣立于两侧,神情各异。

当今天子赵景曜,身着帝袍,正端坐龙榻之上,手中把玩着一卷折叠文简。纸己泛黄,字迹清晰,每一笔落处皆带墨意沉厚,正是王也新修之《启蒙书简》。

“十问讲馆,一月之间,传书十万。”

“文庐三十六所,三日之内,入学三万。”

“山下寒民,争相赴学,愿舍农事而就书读。”

赵景曜放下书简,沉声问:

“此事,诸卿有何看法?”

殿中沉默。

须臾,有人出列,是礼部尚书郑岱年,须发雪白、声如洪钟:

“启蒙之文,初无错漏;施教于民,初无弊害。”

“然草民愚钝,一朝得文,未必知善恶轻重,若为奸人蛊惑,反生祸乱,反损皇恩。”

此言一出,数位大臣附和:

“未设学纲而广传文字,恐为祸始。”

“民有愚者,未可轻教其权衡。”

“书简虽善,讲馆未设朝中制度,属越权之举。”

赵景曜面无表情,缓缓道:

“越权?”

“那本该设讲、设教、设纲者——是谁?”

无人敢答。

他忽而冷笑一声,将手中书简一甩,落于殿中:

“这十万份书简,朕三年前曾命翰林院尝试撰写,你等可还记得?”

群臣噤声。

“你们以‘体例未明’为由,不动笔;以‘文不圣雅’为由,不发稿。”

“如今却要责一少年,为你们未做之事,做得太快?”

“朕问你们——王也错在何处?”

无人敢言。

殿中再陷沉默。

一名年轻文臣忽出列,拱手而拜:

“陛下,臣以为,王也之策,当立为法。”

“其开文庐之举,非越制,而是救弊。”

“自太学高门,至今三百年,教书者愈尊,受学者愈贵。”

“陛下常言‘文以载道’,而王也正是使‘道’归于人世。”

“臣请陛下——设‘庐学司’,以太清书院为纲,推文庐于天下!”

此言一出,满殿惊动!

礼部尚书顿时驳斥:“荒唐!若以私人之学行于西方,朝纲何在?制典何存?”

但赵景曜却不怒,反问一句:

“郑卿,朕再问你——你是否真以为,今日之民,不配读书?”

郑岱年沉默半晌,最终躬身一礼:“臣,不敢妄言。”

赵景曜长身而起,龙袍曳地,目光灼灼:

“文道兴衰,不在庙堂之言,而在民心所向。”

“王也之举,胜在有胆,有识,有行。”

“此等人物,不应只为书院所有。”

“宣旨——”

“即日起,设‘文庐司’,归属中枢内阁辅导,设郡庐千所,州庐万点!”

“由太清书院拟纲撰文,王也亲任‘文庐总纲官’,主理天下文庐!”

轰!

百官哗然!

文庐司?郡庐千所?王也主纲?

这己不仅是王也讲道于山下,这是王也之“文”,将正式纳入朝廷制度,推向整个天下!

礼部、翰林院、太学、士林……都将因此震动!

一名中书舍人忍不住出列,谨慎问道:

“陛下,王也年仅十五,此等大任……”

赵景曜却淡然一笑:“他十五,却胜你等五十。”

“他一人下山,胜你等群儒三朝。”

“王也……是朕见过,最像圣皇之人。”

“传旨——十日后,朕将亲至太清山,设‘文庐大典’,为其加印官印,立碑铭章。”

“文道可兴,今始于此!”

……

皇城诏令传出,举国震动!

士子欢呼,士族愤怒,墨家称赞,道家凝目,法家沉默。

王也之名,登堂入殿,不再是“讲师少年”,而是天下文纲之主!

……

太清书院,书信如潮,诸方皆来:

墨家来书曰:欲设文庐于兵地之镇,以文辅武,教兵养民。

法家来书曰:文庐可为律堂旁讲,为法立理,为理定法。

道家来书曰:可借太清讲席,述文通道,补道教世之短。

竟连佛门南传诸寺,也遣僧人来言:“佛语慈悲,愿听王师讲‘文以渡人’。”

张宗师惊叹:“百家争鸣,如今竟为你一人而至。”

王也却只静静道:

“我非要诸家归于一门。”

“我只是要——文章不负百姓,百家不离天下。”

……

【本章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