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大帝
文道大帝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文道大帝 > 第48章 百家赴会,山门定典!

第48章 百家赴会,山门定典!

加入书架
书名:
文道大帝
作者:
土豆不吃包子
本章字数:
2992
更新时间:
2025-06-09

太清山,山门广场。

十日前,此地刚经历“百家问道”;十日后,再度汇聚万众,却是为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典。

文庐大典!

由天子赵景曜亲自下诏,由诸子百家共同见证。

清晨,山道铺锦,钟鸣百里。诸国使节、天下名士、宗门高徒、百家宗主,齐聚太清山前,观礼此场可能载入青史的大事!

张宗师身着素白大儒服,与各大讲师、副讲并立于山门之上,目光望向远方山道。

那是皇辇到来的方向。

一炷香后,金龙旌旗自远处翻滚而至,赵景曜御驾亲临,龙袍披身,未着盔甲,唯以文冠束发,自步辇中缓缓走出。

“天子亲行礼制,非战非政,乃是——文典!”

赵景曜登阶,站于讲坛正位。众人行礼拜下。

“参见吾皇——!”

“诸位平身。”他目光沉稳,朗声道:“今日非兵戎朝典,非宗门斗序,而是文庐立制,文道新生。”

“尔等诸子,敢与朕——共立新典乎?”

“我等愿赴!”百家代表齐声回应!

山门广场正中,一张石案己设,其上摊开巨大书卷,乃是王也手书之《文庐纲纪·初稿》。

此书共五篇,分为:《启蒙》、《文礼》、《民论》、《政问》、《百家通录》。

其中不讲高奥玄理,专重于“启智、立德、正思、明志、通天下之理”,通俗而有骨,柔中带锋。

“今日大典,朕不宣诏、不设臣。”

“唯请百家共审,众子共议,取其可行、废其冗余,务使文庐之道,真正施行于天下!”

赵景曜话音一落,各派代表纷纷上前,逐一翻阅文稿。

墨家柳正首先出言:“《文礼》篇所言‘民应知礼之源’,我以为可,然其后言‘礼可因时而变’,恐致礼崩。”

王也淡然回应:“墨家讲求实用,兼爱非攻,尚效而轻虚。然礼不随时变,何以救当下之世?”

“先礼后变,谓之渐进;不变之礼,乃空谈耳。”

柳正拱手:“受教。”

法家宋律缓缓道:“《政问》篇中,欲设‘郡讲、州议’,听民意、修政纲。然百姓未必识政理,若民情纷杂,政法失衡,岂不乱乎?”

王也答:“故设‘文庐’为先——先教而后议。”

“知政理者方可议政事,不是民议乱,而是法不教民,致使其乱。”

“民心不误,误在官不教。”

此言落,法家判吏沉思片刻,竟首度拱手:“谨记。”

道家张清轻声道:“《百家通录》欲广采诸子之说,以立文纲,恐杂而不纯,失文之正。”

王也微笑:“纯者,可立身,不可立国;杂者,通民心,济万象。”

“我之文纲,不是王家之纲,而是天下之纲。”

“百家之说,乃文道之根。”

……

一问一答,众人皆惊。

王也,少年之姿,却理法通透、进退有度、言语若玉,不仅驳难有理,更以文气服众!

赵景曜暗中颔首。

三个时辰后,各派皆表赞同修订后的《文庐纲纪》,认为其既承儒雅,又纳百家之益,实可推行。

赵景曜亲自持玉笔,在《纲纪》卷首写下八字:

“文以载道,道以济世。”

随即,亲赐金印于王也手中。

“朕赐你‘文庐总纲印’,天下文庐,由你而起。”

王也接印,正色拜下:

“王也不敢负天下之望。”

此刻,虚空震动。

太清山上空,竟浮现五色祥云,一道恢弘气机从书卷之中腾起,化为“文星曜世”异象,照耀百里!

张宗师大骇:“文星映世?这是古籍中记载的……文道立国之兆!”

诸子百家震撼!

而远在西境、南海、北原、东荒之地,一道道灵机波动,自各大圣地、古教、仙门之间迸发——

他们,感知到了“文道重启”的真正意义。

太清书院门外,百姓如潮,跪拜于地。

有人高呼:

“王也大人!为我等开智之门!”

“太清文庐,愿纳我儿入学!”

“文章可救命呐!”

山门之上,王也望着滚滚人潮,只轻轻道:

“我不为传道。”

“我为万民开路。”

……

【本章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