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山,文庐立,百家共认,诸国观礼,天子亲书金印。
这一切,在文道史上宛如雷霆一击!
但山外之地,风云却暗涌不止。
出云国西南,望川世族大府。
作为当今十大世家之一,望川一族以“礼学”闻名,执出云国半数礼制,其族长望川廷,正在密室之中沉思。
厅中烛火微摇,一名年长幕僚低声道:
“主公……王也此子,文压百家,势夺我族千年文统。”
“文庐若兴,王家为主,我望川世族,礼统何存?”
望川廷眯眼冷声:“他走的是天下文,不是儒门之文。”
“若他成功,礼纲将不再由我等士族制定,而是由那群寒门子弟在书院里传讲。”
“你我多年累积的宗庙大礼、婚丧丧葬、士子取录之规,都将被那所谓《文庐纲纪》改易!”
他语气森然,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之意。
“世家士族,非要被他逼得低头不成?”
“主公莫急。”幕僚沉声道,“此时不可动声色,王也新立文庐,风头正劲,百姓拥戴,诸子共认,天子更是背书护持。”
“但越是如此,越可引他高飞——而高飞者,跌落时才重。”
“如今朝堂内,己有部分老臣表达不满。”
“民间也传出‘小儿持道,不敬天地’之说。”
“只需稍加引导,文庐自可失人心。”
望川廷微微点头:“让‘朝中几位老相’开口议事,弹劾一二。”
“另外,派人前往东荒郡,王家旧宅,我要所有与他相关之人,全数掌控在手。”
“此子,太快了……快得让人惧。”
……
与此同时,其他世家也不安分。
西境武威沈氏、北原大礼宗、南海楚王家、东野文华府……皆于密室之中议论王也之名。
“此子若不死,我等便难再左右风向。”
“文庐如若成势,便是寒门崛起、士族沉落之日。”
“出云之变,恐非天子赵景曜所能控。”
……
天子赵景曜亦非不知此事。
乾清宫内,他披文袍而立,手持王也所书《纲纪》副本,眉宇沉凝。
老宦李如渊低声道:
“陛下,世家己动。此文庐之举,实乃触痛根本。”
“您虽欲开文治之道、施新政以启民智,但若士族全力反扑,恐致朝局动荡。”
赵景曜眸中不怒反笑:“他们动得太快了。”
“王也非凡人,若真能撼动千年文统,那就不是朕该担忧他是否过快,而是该担心这天下文道——是否早己该变了。”
“不过嘛……”他话锋一转,眼神冷锐:
“他们既不愿革变,便随他去斗吧。”
“斗得越狠,王也越能成事。”
……
而此时的王也,却毫无避战之意。
文庐初建,他便不曾躲于书院之中,而是亲自南下,踏入郡县,亲巡文庐初所试点,广纳民声。
此举再次震动天下!
他不是文人闭门造车,而是身入民间,愿听百姓言语。
更有百姓亲眼见他于荒村小塾中,与幼童共讲《启蒙·问心篇》,一笔一划手教童子,毫无架子。
一时间,百姓称其为“文庐真师”。
然而,暗流涌动终至显现。
一日深夜,王也一行刚至南河郡,文庐尚未落脚,便有地方守吏上门通禀:
“王师,郡府紧急告急,望川世家设立‘民讲堂’,称王师之文纲过激,引发民众议纷,欲请您前往一辩。”
副讲许景寒怒道:“他们摆明是下套!想以辩为名,乱你声势!”
王也却微笑道:“辩就辩。”
“文道之争,不应止于山门。”
“愿看——世人之心,到底是归旧?还是向新?”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