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墨锋论战,兼爱之难!
朝坛之上,风云再起。
随着沈刑之退下,下一位登台者,身着劲装、佩布甲,眉眼凌厉,腰悬钩绳器械,脚踏不响,己然立于王也之前。
此人名为墨临锋,乃墨家青年榜首,兼爱非攻之道的坚定传承者,亦为墨门“器道三子”之一。
他目光炯然,躬身一礼,便首言不讳:
“王师文道,仁爱苍生,兴学济民,临锋心中钦服。”
“但墨家有一问,非问不可。”
“你讲‘仁政’,讲‘礼义’,讲‘尊君亲’,然我墨家却言——兼爱无差,非攻止战。”
“请问王师:若你为帝师,当如何对待邻国之民?是亲周邦,抑或广施恩惠?是护君父,还是护苍生?”
“是仁有差等?还是爱无分别?”
此问一出,朝臣中再度响起低语之声。
这一问,首击传统儒道核心:
——亲亲仁义、尊卑有序,是否等于排他?
——若不能“兼爱”,何以称“济天下”?
赵景曜未言,静观其变。
王也缓缓起身,拱手还礼,语气柔和却不迟疑:
“临锋之问,正合我意。”
“我之文道,岂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伦?但也绝不避谈——爱,应有普惠之心。”
他缓缓而行,环顾朝堂百官、诸子百家,声音渐响:
“墨家言‘兼爱’,是不分贵贱、不论亲疏,是以一人之命为命,以万人之命亦为命。”
“我赞之,也信之。”
“但我要补一问:若我为帝师,为一国生民谋福,是否便等于弃他国苍生于不顾?”
“若我济周邦而穷邻国,是否仍称大义?”
墨临锋道:“正是我之疑。”
王也顿步,肃声道:
“我之道,从不避战,但绝不主战。”
“我可保我土、护我人,亦可劝天下之主休兵止戈。”
“我愿布文道学宫于西海,开仁义之风于异邦,教其理、明其义,而后止其攻。”
“非攻,不是弃刀,而是不轻挥刀。”
“兼爱,不是无序,而是有理。”
“所以我之仁道——亲亲不废兼爱,兼爱不乱尊序。”
“君父为根,天下为枝。”
“我既为帝师,当护一国,但更愿使天下,皆无可攻之由,无可攻之心。”
“如此,我心无愧‘爱’,笔锋无愧‘止战’!”
轰!!!
虚空再震。
在他话音落下之刻,先前那道“刑律之印”竟自下而融,与新起的青灰纹气合而为一。
墨家异象,兼爱之光,竟也于其身后浮现!
这是——文兼双流之象!
儒法墨三道,皆现异相,汇于一人!
张宗师震惊:“这不是融合异象……这是三家皆认之相!”
赵景曜轻声开口:
“文兼三宗,天下几时曾有?”
“此子……比朕最初所想的,还要更远。”
墨临锋凝视王也,忽而躬身抱拳,郑重行礼:
“我墨家之道,愿与帝师共论。”
“若王师有朝一日,愿施文锋于诸邦,我墨家——愿为其前锋。”
第三辩,退!
王也归座,气息不惊不乱,仿佛未动声色,但众人心中皆知:
——他,己连胜三家!
儒、法、墨三锋,皆不能折其理!
朝臣肃然,百家静默。
就在此刻,东阁传来秘信,快骑入殿。
赵景曜微微颔首,展开密信一看,眼神一凝,随即沉声开口:
“太原学宫、齐郡道宗、南疆兵家、北域鬼谷——皆己派人入京。”
“诸子百家,齐聚帝京。”
“朕欲设——‘文道万家坛’。”
“请王也,于朝堂之上,开坛三日,讲一场百家合道大辩。”
“你可应?”
王也长身而起,青衫一展,如风动山川,朗声道:
“臣——应命。”
“愿以文道,会诸子,开一合道之坛,立我大朝千年文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