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皇都,文坛之巅。
三日之后,整座帝京己然沸腾!
天子赵景曜亲书圣旨,设“文道万家坛”,以王也为主讲之尊,聚百家之学,行三日三夜之辩。
此举,被史家称为:自圣皇遗道以来,最盛之文坛风会!
此日,皇都西门大开,百官减朝,学宫休讲,天下士子、各道贤儒、诸家门徒,皆聚王城东南之“太和坛”。
太和坛原为皇都讲政之地,乃天子论策、众臣评议之所,如今却改设千阶高坛、九重文阶、西象碑林,只为迎一人——王也!
王也登坛之日,未着文袍,仍是一袭青衣长衫,书卷在手,神色从容。
他并不居坛中最高席,而是立于“众学同坛”第一阶,以身言道,以文服人。
文道之主,不以高临万家,而以平论众子!
诸子百家各自列席:
?
儒家三宗齐至,朱衫端坐,手执《春秋》、《礼义》、《中庸》三卷。
?
?
墨家七派悉数到场,“器道”“非攻”“明法”三系并坐坛前。
?
?
法家冷面铁吏再现,律典成列,如金铁之声,沉重压席。
?
?
道家青衣灰袍者多半不语,周身八卦浮转,天地相合。
?
?
兵家戎装弟子持策而立,气息如锋,杀机隐现。
?
?
更有隐于山林、不出世俗之**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医家、杂家……**皆现坛下!
?
文坛之外,百姓如潮,士子如林,远处以法器投影其言,声声入耳,字字映目。
第一日,王也讲《文道起源》,从古圣之典,至今儒道之争,从诸子百家生根异世,至今共居一朝。
其言有理,或称百家皆由“救时之思”而起,皆因“乱世不安”而出,故无一家初为私利,皆有济世本意。
此论一出,百家共感,文气初动。
第二日,王也讲《异术归心》,论战与和、理与势。
他曾言:“墨家言非攻,道家崇无为,儒家讲仁政,皆有可取。然今朝之世,非一策可安天下。”
“当为合道之治——文为根,道为体,法为制,兵为威。”
“以文凝民心,以道顺天理,以法约人情,以兵镇奸恶!”
此论一出,众家弟子议论不休,然王也言辞有据,声声铿锵,其所陈之“文道合治”之策,令不少旁听者顿首称服。
便连道家老子也叹道:“此子文锋既起,道气不废,合道之说,实非常人所及。”
第三日,王也未讲学理,而是行“文道问答”。
诸子皆可上坛问之,王也不拒、不躲、不慢、不争,一一作答。
——儒者问“如何定君臣之序”,他言:“位有尊卑,理无贵贱。君若不仁,民可移之。”
——墨者问“能否兼爱诸邦”,他答:“亲亲不悖兼爱,守己不废博施。”
——道者问“是否逆天改命”,他笑道:“我心为命,逆天亦为道。”
——纵横家问“何以驭人”,他只答一句:“以理服之,以义摄之,以心结之。”
——兵家问“笔锋如何止战”,他道:“笔不杀人,但能断争;锋不染血,却可安边。”
首至暮时,万家坛文气冲霄,天地现异象——
虚空显现九道浮光,竟化为九枚“诸子金章”,悬于王也头顶,光芒耀世。
这是传说中“万家印可”之象!
而在王也手中之策笔上,己有九道光纹盘绕,正是“文道九章”之证!
张宗师仰望异象,老泪纵横:“我出云……有文圣也!!”
而就在万家共鸣、文气天现之时,阴影之中,有黑袍潜行,寒光一闪,一柄诡刃刺向王也心脏!
一声惊呼传来,正是墨临锋怒喝:“护师——有刺客!!”
但下一刻,那柄杀机乍现的刃尖,却骤然停住。
只因——王也未动,文气己动!
一卷卷书文之气,从他周身涌出,卷起杀刃,定于空中!
文为刃,书为盾!
而天子赵景曜,早己立身御阶之上,冷声喝道:
“安敢于万家坛行刺吾帝师?来人——诛之!!”
黑袍人瞳孔骤缩,却发现全身血气己被一股莫名文气镇锁,动弹不得!
这一刻,众人方知:
——王也之文,不止可言道、定理、服人。
——其文锋己至可御外敌、定生死之境!
天子目光灼灼,朗声开口:
“王也听旨!”
“朕今册封你为——出云国文道圣师、太子帝师、诸子总讲!”
“持‘九章圣笔’,行文道天下,摄万邦之心!”
王也躬身长揖:
“臣——遵命!”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