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皇城,中枢密院。
一座看似平平无奇的三进小院,却汇聚着出云国最深沉的权力暗流。凡入此者,皆非等闲之辈。
今夜,烛火无声,一道密旨自内宫而来,落入首辅赵璟之案前。
他展开一阅,眼神微沉,轻声道:“陛下……也开始忌惮那位帝师了。”
密院内,五人围坐。
首辅赵璟、兵部尚书陆承、御史大夫韩冲、户部尚书曹定、礼部尚书杜玄。
皆是皇权铁骨,权掌朝纲。
韩冲冷笑:“一个少年,文才再高,也不过一介书生。如今竟能让太子执弟子礼,这若再不制,他日登基,还要不要我等老臣说话?”
陆承点头:“陛下册他为帝师,本意为笼络,谁知他反客为主,在天学宫‘道压皇学’,只怕那帮皇子贵胄心中,从此只尊王也。”
杜玄叹道:“讲理他最强,动笔如神,仙门称他为‘文道之主’,百家争鸣也压过半数。再这样下去,他当真会走到……那一步。”
首辅赵璟却缓缓摇头,眼神如鹰:
“不,他己在走那一步。”
“你们没注意到?他讲的是‘民心为本’,己隐有‘去君权、破纲常’之意。”
曹定眼神一凝:“难不成,他还想做圣皇再世?”
众人皆沉默。
赵璟缓声道:“如今还可制他……趁他尚未彻底根深,尚未入百姓心中——”
“动则惊天,静则斩根。”
“动他的文道,折他的讲坛,毁他的根基。”
韩冲笑道:“礼部正统、儒道大纲、皇权圣训,皆可压他。”
“只需设一‘清议’,召天下名儒,以‘僭越纲常、狂妄言道’之罪,将他逐出帝师之位!”
杜玄略有迟疑:“但……那太子……”
赵璟目光冷厉:“太子还未登基。今日他敬王也为师,明日我们便让他亲手送师出门。”
“如此一来,他便知——帝王之心,不容情道。”
众人齐齐点头,一场清议风暴,己悄然酝酿!
……
次日,出云京中,文律司忽然贴出一道红榜:
【清议会启,论王也之道。】
时曰:三日后。
地曰:文道讲坛·诸儒之堂。
与会者:天下高儒、御史正言、诸子百家代表。
议题:王也是否违越纲常,僭位文统,误导太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
王也之名,本就如日中天,此番“清议之战”,更是引得百姓、士人、学者奔走相告。
有支持者怒声质问:“王先生讲的是民本,是正理,何罪之有?”
亦有反对者冷笑道:“少年轻狂,以为能压天下百儒?这回他怕是要折戟。”
讲道街坊,酒楼茶社,皆在谈论。
而太清书院、诸子学宫,竟也有数位旧儒发言:
“王也文锋虽锐,却失于悖道。”
“文不能臣,言不能主。”
“我等愿参与清议,还儒家纲常以正。”
一时间,风雨欲来,文道暗流涌动。
……
太子讲堂中。
赵昱得知此事,怒拍案几:“他们要罢黜帝师?!这是……逼我!”
王也却神情平静,反倒劝道:“太子勿怒。”
“他们动的是规矩,我讲的是大道。清议之中,若我不能服众,便是我道未成。”
赵昱沉声道:“可他们设局之意明显,召名儒以压你之言——你当真要应此局?”
王也目光平静而炽热:
“为何不应?”
“道不辩,不立。”
“我自横笔天下来,敢与百家争锋,岂能惧一场清议?”
他抬头望天,缓声而笑:
“文道若真可亡于一朝之议,那这天下,也不过虚妄苍生。”
“来吧——”
“清议既设,便让他们看看,我王也之文,岂是一纸清议可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