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大帝
文道大帝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文道大帝 > 第74章 归云建府,文道之源!

第74章 归云建府,文道之源!

加入书架
书名:
文道大帝
作者:
土豆不吃包子
本章字数:
3456
更新时间:
2025-06-14

出云国南疆,归云南州。

云岭苍茫,溪流纵横,此地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自古乃文化散地,少有权贵踏足,亦无重兵驻守,正是帝王旨意下赐予王也的“远封之地”。

然谁都未曾想到,这片千里山州,竟因一个少年的到来,掀起文道翻天之变!

……

七日后,归云州,青河之畔。

王也立于山峦之间,眺望云雾缭绕,口中自语:

“此地山环水绕,民村散布,正宜设堂立坛。”

“诸子百家讲道,往往拘于门墙,我欲开门而讲,以文济民。”

随行幕僚杨起文佩服得五体投地:“帝师果然目光如炬,此地若建‘文道圣府’,山水为笔,天地为卷,声名所至,定能传千里之声!”

王也却摇头一笑:

“何为文府?非雕梁画栋,非玉阶金榻。”

“我欲建者,名曰‘万民讲堂’。”

“以民为本,以文为器,非贵族入堂,而是庶民能听。”

杨起文震撼:“百姓讲道?这……岂不有失文统威仪?”

王也目光坚决:

“若文章不能济民,便是空谈;若道义不能落地,便是虚语。”

“我王也之道,非为一派之盛,而为天下苍生之生。”

“设堂,广纳文士,不拘出身、不限门户,唯才是举;开讲,不设规矩,不定章程,唯论真理!”

“百姓可听,亦可言。”

“我欲建天下第一‘文道讲堂’——不是为帝王讲,而是为黎民讲!”

……

消息传出,震动南疆。

无数流散文士、落魄学子、寒门才俊闻风而来。

“王也帝师不问门第?”

“真设万民之堂?”

“我等寒士,岂可错过此世间唯一的问道之机?”

短短十日,归云青河畔,草堂林立,帐篷如云。

王也亲自执笔绘图,勘地选址,于青河河心之地开建主坛,号曰——“文源堂”。

堂未成,名先立。

更有南疆文宗“柳观山”、隐世学士“苏敬远”、前朝旧儒“程大方”等等数十名名士自请辅佐,愿于王也麾下执教讲道。

“吾辈一生讲学,无非追求‘文载道,道济世’。”

“今日得帝师之召,乃天赐良缘!”

“愿辅帝师重振文道,开百代清明!”

王也拱手行礼,一一请入讲堂。

文源堂开坛之日,民众自数百村落奔涌而至。

他们未曾见过圣人,但却第一次听到,有人愿为他们讲——“什么是礼”“何为法”“如何求学”“如何避辱”“如何护家”。

那日讲坛之上,王也一袭青衣,立于堂中,手持简册,开口便道:

“今日之讲,不为文士,不为诸子。”

“我为百姓而来,愿天下黎庶,知礼而不卑,知义而不屈,知文而不愚。”

“诸位皆可提问,我当一一答之。”

首问者,是一名山村老翁,颤声道:

“我之孙读书三年,却无用武之地,帝师可解我困否?”

王也拱手,躬身还礼:“愿为老人答一言。”

“文章不在官爵,不在金玉,而在识事明理。你孙儿读书之志未废,他日必为乡中柱梁。若无人用,我来用;若无人识,我来识。”

老翁热泪盈眶,跪地拜谢。

民众轰动,文士动容!

那一刻,文道真正落入人心。

……

文源堂开坛十日,声名震动朝野。

南疆各州纷纷传言:

“归云王也,讲文于民,百姓感泣,士子奔赴,己成文道新源。”

“他非封疆大吏,却有千人从众;非宗门仙师,却能开坛引气。”

“有人称之——人间圣贤,民间真帝。”

朝堂亦闻风而动。

内阁三相之一,柳国相奏本曰:

“王也以文号令千里,虽未握兵权,却可一言动众,非帝心所喜。”

“若再任其讲道传名,恐数年之后,朝中人望,反在帝师矣!”

赵景曜却只是翻阅奏本,轻声一笑:

“柳相之言,不无道理。”

“但你们都忘了……”

“此子虽文锋凌厉,却不争权,不夺位,不求官,不纳党。”

“他只讲天下文章。”

“若真能教万民识礼明义,朕——为何不用?”

言罢,他挥袖而令:

“传旨南州,封文源堂为‘国教讲坛’,立为出云国文道源地。”

“赏金百万,再赐文吏五十人,供其调遣。”

朝臣皆惊!

帝王之心,竟也动摇,欲扶王也为国之文主?

赵澜山却在暗中握拳:

“好个王也……你既不入朝,我便看你,如何担得起这万民之名。”

……

而此时的王也,正立于文源堂前,远望青山如画,百姓云集。

他轻声喃喃:

“我不入庙堂,不避江湖。”

“我只讲我之文,立我之道。”

“世人若肯听,我便讲到天地回响——此谓文道之源。”

……

【本章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