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想来,大秦一统之前,那持续了数百年的征伐岁月,难道就是所谓的“仁政”时代吗?
诸侯并起,弱肉强食,国家兴亡,如同走马灯般轮换不休。
为了扩张,为了吞并,哪一个国家手上没有沾满鲜血?
他所热爱的韩国,不也曾灭亡郑国,参与瓜分晋国吗?
战争铁律,亘古不变,弱者注定要被强者吞噬。
秦国所做的,似乎也并未跳出这个循环,只是它最终成为了那个唯一的胜利者,那个将所有纷争强行终结的庞然大物。
那个被他视为万恶之源的始皇帝,那个“千古一帝”的评价,难道真的仅仅是扶苏一时之言,或者别有用心的吹捧?
“暴秦...”张良低声咀嚼着这个他用了无数次的词语,第一次感到如此的空洞和乏力。
他发现,自己似乎失去了那个最理首气壮的反抗理由。
如果秦是暴政,那之前的列国纷争,难道就是仙境吗?
他需要一个新的理由,一个能够说服自己,更能说服天下人的理由,来支撑他即将掀起的反秦大业。
月光下,这位被誉为“谋圣”的智者,眉头紧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挣扎。
他的信念,在天幕的冲击下,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复仇的火焰仍在燃烧,但理智的冰水却在不断浇灌。
......
与张良的深刻反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楚地的某个角落。
火把熊熊燃烧,映照着一张张粗犷而激动的脸庞。
营帐之中,酒肉飘香,气氛热烈。
一个身材魁梧、气势霸烈如同猛虎的年轻人,正将手中的青铜酒爵狠狠掼在地上,发出“哐当”一声巨响!
“哈哈哈!好!好啊!”项羽仰天长啸,声若洪钟,震得营帐嗡嗡作响。
他那双重瞳之中,闪烁着兴奋与暴戾的光芒,丝毫没有张良那般的犹豫和挣扎。
“秦始皇要死了!秦国要乱了!这他娘的真是天助我也!”
他才不管什么狗屁的“百姓福祉”,什么“统一功过”!在他看来,秦灭了楚,杀了他的亲人,夺了他的故国,这就是不共戴天之仇!
始皇帝是暴君,大秦是暴政,这还需要理由吗?!
“管他娘的什么千古一帝!什么狗屁功绩!”项羽猛地拔出腰间佩剑,寒光闪烁,映照着他年轻而充满野性的脸庞,“这天下,本就该是我项氏的!如今始皇将死,秦国内乱,正是我等恢复大楚荣光,夺回天下之时!”
“杀!杀尽秦狗!灭此朝食!”他的声音充满了力量和煽动性,每一个字都如同战鼓,敲打在周围追随者的心头。
“杀!杀!杀!”
“灭秦复楚!灭秦复楚!”
营帐内外,群情激昂。
那些追随项羽的楚地旧部、江东子弟,无不热血沸腾,摩拳擦掌。
他们不在乎什么复杂的政治考量,也不在乎什么黎民苍生,他们只知道,他们的主君要反了,他们要跟着主君去战斗,去夺回属于楚国的荣耀!
天幕的预言,对他们而言,就是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干就完了!
......
沛县,泗水亭。
一个面容略显惫懒,眼神却异常灵活的中年男子,正端着一碗烈酒,望着那片黑暗的天空,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便是刘季,日后的汉高祖刘邦。
天幕所示的一切,如同在他心中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始皇帝将崩,大秦将乱...这乱世,似乎不仅仅是灾难,更是英雄辈出的舞台!
大丈夫当如是!
他舔了舔嘴唇,眼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权力的渴望,是一种草莽英雄特有的、敏锐的时代嗅觉。
而在不远处的县衙内,身为沛县主吏掾的萧何,则在油灯下奋笔疾书。
但他写的并非是寻常公文书,而是一份详细记录着天幕内容的卷宗。
他的笔尖在竹简上沙沙作响,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思虑与不安。
他看到了帝国的强大,也看到了潜在的危机。
伪诏、内乱、皇子相残...这些字眼如同警钟,在他心中不断敲响。
他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官吏,更是一个心怀社稷的读书人。
天幕的出现,让他对这个庞大帝国的未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忧虑。
他必须记录下这一切,必须思考,在这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如何才能保全自身,又如何才能为这天下,为那些渴望安稳的百姓,找到一条可能的出路?
他没有项羽那样的冲动和野心,也没有张良那样的亡国之恨,他所思所虑的,是如何在乱世中寻得秩序,如何在毁灭中孕育新生。
他的目光望向窗外深沉的夜空,那片曾显现神迹的地方,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及另一个未知时代的开启。
......
淮阴城郊,一个身形清瘦、甚至带着几分落魄的年轻人,正倚靠在一棵老树下,望着那片黑暗的天幕,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怀揣着惊世的军事才能,却无人赏识。
他便是韩信。
天幕中展现的未来,尤其是大秦即将面临的危机,在他心中激起了滔天的波澜。
他看到了机会!一个属于他,一个能够让他施展抱负,实现价值的绝佳机会!
无论是辅佐未来的秦二世,还是投身于即将掀起的反秦洪流,这乱世,都将是他一展雄才的舞台!
他紧紧握住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带来一丝痛楚,却无法压下他内心那股强烈的、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他的眼神,如同饥饿的狼,紧紧盯着那片黑暗,仿佛能从中嗅到战争与权力的血腥气味。
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或许,就要来了!
......
天下之大,众生百态。
在那遥远的北地,上郡军营之中,扶苏与蒙恬在经历了那场跨越时空的预警之后,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扶苏表面平静,但内心深处,那天幕所揭示的冰冷未来,尤其是伪诏赐死的那一幕,如同利刃,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看到了父皇的功绩,看到了帝国的伟大,却也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看到了隐藏在光鲜之下的阴暗与血腥。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仁厚劝谏的公子,天幕的预警,强行撕碎了他的天真,将他抛入了权力与生存的丛林。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这个帝国,以及那些围绕在父皇身边的“小人”。
他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更加复杂,里面混杂着对父皇的理解与心疼,对奸佞的警惕与杀意,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沉重思考。
蒙恬则在最初的震惊、悲痛和愤怒之后,对扶苏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亲眼见证了扶苏在面对伪诏时的冷静与决断,听到了他对六国余孽动机的深刻剖析,感受到了他隐藏在温和外表下的那股杀伐果断。
他开始相信,这位长公子并非是那个被儒生蒙蔽的“愚蠢”储君,而是一个拥有帝王潜质、深藏不露的英主!
对陛下的忠诚,与对扶苏的信任,在他心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他知道,未来的大秦,将由这位公子来掌舵,而他蒙恬,将誓死追随,守护这位被天幕预言的未来帝王!
他看向扶苏的眼神,己经不仅仅是恭敬,更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和誓死效忠的决心。
在帝国的各个角落,无数普通的百姓,也都在议论着这场惊天异象。
对他们而言,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力斗争太过遥远,他们更关心的是,这天幕是否预示着战乱的终结,或是新一轮苦难的开始?
他们听到了“千古一帝”的赞誉,心中对那位威严的始皇帝充满了敬畏。
他们也听到了“徭役太重,法度太苛”的指摘,心中涌起一丝共鸣与希望——未来的统治者,是否会更加仁慈?
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是帝国的基石,他们的愿望朴素而简单:安稳。
六国遗民,尤其是那些底层百姓,在听到扶苏对六国权贵的斥责后,心中也并非全然是愤怒。
他们中的许多人,亲身经历了战乱之苦,对统一后的安定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
扶苏的话,虽然尖锐,却也说中了一部分事实。
他们渴望复国吗?或许有,但他们更渴望的,是能够平静地生活,不被战火波及,不被权贵盘剥。
天幕的出现,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也对那些打着“复国”旗号的旧日王孙,多了一份审视与警惕。
而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六国贵族、游侠、乃至刺客,则如同嗅到血腥的鲨鱼,瞬间兴奋起来。
他们看到了希望!始皇帝将崩,秦国内乱,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局面!
他们才不管扶苏说什么,也不管天幕预示什么,他们眼中只有“复国”二字。
他们开始更加频繁地秘密联络,筹划着如何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浑水摸鱼,趁势而起。
对他们而言,天幕不是警示,而是号召!
儒生们则忧心忡忡。
他们看到了扶苏对始皇帝功绩的肯定,这让他们既欣慰又不安。
欣慰的是,这位长公子并非一味否定,而是有着清醒的认知;不安的是,天幕中扶苏所展现出的那股隐藏极深的杀伐之气,以及他对六国权贵近乎残酷的剖析,似乎与他们所推崇的仁德、礼乐并不完全契合。
未来的帝王,究竟会走向何方?他们的道,又将何去何从?
法家门徒,如李斯,则在震惊之余,看到了巩固自身地位的机会。
伪诏之事,触犯了法家最核心的底线——秩序与法度。
他们必须借此机会,清除一切潜在的威胁,用铁血手腕维护始皇帝建立的法治体系。
天幕的预警,对他们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整个大秦帝国,乃至周边的匈奴、东胡、百越等地,都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天幕异象,而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躁动与不安之中。
未来的走向,似乎不再是既定的命运,而是充满了变数与未知。
所有看到天幕的人,无论身份地位,无论立场派系,都被卷入了这场由“天意”掀起的巨大旋涡之中,他们的思想被冲击,他们的计划被打乱,他们的命运,似乎都将因此而改变。
咸阳宫的夜,依旧深沉。
那片黑暗的天幕,如同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又像一个冷酷的预言家,静静地悬在那里,等待着下一次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