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站在书房案前,手中捧着一本《诗经》,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他的思绪仍在昨夜少爷那句“我想活得好一点”中徘徊。烛火摇曳,映得他眉宇间若有所思。
门外传来脚步声,少爷推门而入,脸上带着一丝喜色:“明日家宴,祖父要亲自点名几位子侄吟诗助兴。”
林昭微微颔首,未置一词。
少爷似是察觉到他的沉默,笑着道:“你可别紧张。府中规矩虽严,但也不至于苛责一个书童。”
林昭轻声道:“我自然明白。”
翌日午后,府中张灯结彩,宾客盈门。正厅之中,酒香西溢,笑语盈盈。林昭随侍在少爷身后,低眉顺眼地站在屏风后侧,不显山露水。
席间,老太爷兴致颇高,命几位年长的子侄先作诗以助雅兴。几人或吟或诵,皆有章法,赢得满堂喝彩。
轮到少爷时,众人目光齐聚。少爷略一沉吟,朗声道:“清风拂柳岸——”
此句一出,众人纷纷点头称好。然而,下联迟迟未至。
少爷眉头微蹙,额角竟沁出一层薄汗。
厅中气氛一时凝滞,几位长辈面面相觑,有人己露出几分失望之色。
林昭站在屏风后,听闻此句,心中己有对仗。但他并未立即出声,而是观察西周,见少爷神色焦急,嘴角紧抿,眼中闪过一丝求助之意。
他轻轻向前一步,压低声音道:“明月照花林。”
少爷耳尖微动,眼中倏然亮起,随即朗声道:“明月照花林!”
话音落下,满堂哗然。
一位年长叔父抚须笑道:“好一个‘明月照花林’!意境清远,对仗工整,实乃佳句!”
另一位宾客也连连点头:“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文采,将来必成大器。”
少爷面上浮起笑意,眼角余光扫向屏风后,神色复杂。
老太爷端坐主位,目光深邃,缓缓开口:“此联是否你一人所思?”
少爷一怔,略显迟疑。
厅中顿时安静下来。
片刻后,他抬头答道:“回祖父,是昭儿所助。”
此言一出,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屏风后。
林昭垂首而出,步伐稳健却不失恭敬。他上前两步,跪下行礼:“小人林昭,见过各位长辈。”
老太爷眯起眼,细细打量这个年仅八岁的书童,半晌才道:“小小年纪,竟有此才思,难得。”
其余几位宾客亦低声议论起来。
“这孩子怕不是早慧吧?”
“难怪少爷近来常夸他聪慧。”
“不过……一个书童,怎会懂这些诗词对仗?”
林昭低头听着,心知今日之举虽解了少爷燃眉之急,但也令自己彻底暴露于更高层的视线之下。
他暗自警惕,面上仍是一派谦逊模样。
席间又有人试探性地问了几句,林昭一一应答,措辞谨慎,既不显得过于机敏,又不失分寸。最终,众人虽好奇,却也未深究。
宴会散后,少爷与林昭并肩回府。
行至回廊转角,少爷忽然停下脚步,低声问道:“你是不是早就准备好了?”
林昭抬眼看他,语气平静:“我只是恰好听过这句话。”
少爷沉默片刻,忽然一笑:“你这个人,真是藏得太深了。”
林昭未再多言,只是低头前行。
夜幕降临,府中灯火渐熄。
林昭独坐房中,窗外月光洒落,映得屋内一片银白。他取出胸前的《千字文》残页,指尖轻触纸面,只见那些字迹在月光下隐隐发亮,仿佛回应着他心中的波澜。
他知道,从今日起,自己再难真正隐匿于幕后。
管家此刻正立于偏院窗前,望着远处那间孤灯未灭的小屋,神情晦暗不明。
身旁站着管家侄子,低声道:“叔父,那小子果然不简单。”
管家冷笑一声:“聪明过头的人,往往死得也快。”
他顿了顿,望向远方那盏孤灯,“盯紧他。”
林昭并不知道,一双眼睛己在暗处悄然锁定了他。
他只是静静地坐着,手指轻抚纸页,脑海中反复回想今日之事。
他必须更谨慎。
更小心。
更要让所有人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书童。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林昭迅速将《千字文》残页藏入衣襟,站起身来。
门被推开,少爷走了进来,面色凝重:“祖父今晚召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