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 第66章 凤钗藏卷:科场隐秀

第66章 凤钗藏卷:科场隐秀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作者:
云玖龙
本章字数:
4244
更新时间:
2025-04-29

应天府的春雨沾湿贡院外墙时,陈砚望着铜镜里的青衫公子,鬓角的假发遮住了银镯的微光。袖中藏着的户籍文牒上,"陈言" 二字盖着应天府的官印 —— 这是她用明心庄姑娘的脱籍文书改的路引,连朱标都不曾知晓。

"娘娘,号舍己按您的吩咐安排在角落。" 翡翠捧着砚台,声音压得极低,"锦衣卫暗卫就在隔壁号舍,若有差池......"

"休要声张。" 陈砚将凤钗换成木簪,腕间银镯塞进袖口,"本宫不过是想看看,这经世致用的策论,到底能考出几分真才。" 她抚摸着袖中父亲遗留的算筹 —— 如今换成了《论语》注疏,却仍能触到当年的温度。

贡院门口的搜检格外严苛,陈砚跟着举子队伍低头递牒,青衫下的刑部官服暗纹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当搜检官的手即将触到她的袖袋,远处忽然传来喧哗:"这位公子的《孟子》注本里夹着算筹!"

趁乱之际,陈砚己闪进号舍。狭小的空间里,案头摆着朱笔、黄绫卷纸,还有块刻着 "明经" 二字的镇纸。她展开试卷,初场《西书》题 "学而不思则罔" 跃入眼帘,笔尖在纸上游走,却不由自主地想起在刑部核账时,那些只背经义却算错税银的官员。

"学思之道,当如算筹归位。" 她提笔写下首句,"筹不乱则数明,思不杂则理透......" 刚写半行便猛地停住 —— 这算学比喻若被识破,必然招来猜疑。揉皱的纸团塞进袖中,重新落墨时,己变成 "学贵有疑,疑贵求实,此圣人教我们的治世之理"。

二场论判题 "唐律与明律之异同" 让她精神一振。刑部侍郎的官印仿佛在袖中发烫,她提笔便写:"唐律重礼,明律重实,如乐户脱籍一事,唐律限终身,我朝许三年从良 —— 此乃太祖皇帝因时制宜之仁政。" 墨字落在黄绫上,竟比寻常举子多了几分刑部卷宗的严谨。

最险的是三场策论,题目 "论江南重赋之弊"。陈砚闭目回想扬州盐运案中查到的田赋数据,指尖在案底轻轻拨弄,仿佛又回到刑部后堂的算筹堆里。忽然惊醒,意识到这是科举考场,遂收敛锋芒,以《禹贡》"任土作贡" 为引,暗合户部账册中的均田之法。

号舍外的梆子敲过三更,陈砚的试卷己写得满满当当。搁笔时,发现邻舍传来低微的吟诵声,正是李秀娘在明心庄常唱的算筹歌 —— 原来那个从醉花楼走出的姑娘,此刻正隔着墙板,与她同考 "律学经义"。

放榜前夜,朱标在文华殿批阅头名试卷,烛火在 "陈言" 的策论上停留许久。"江南重赋,当仿洪武朝户帖制,按田亩肥瘦分等,而非一概而论......" 字迹刚劲中带着几分秀逸,竟让他想起陈砚核账时的小楷。

"传方孝孺。" 朱标指着试卷末句 "律法如秤,算筹如星,二者相衡方得公平","此子论律,竟有刑部卷宗的功底,莫不是刑房书吏化名应试?"

方孝孺接过试卷,目光落在 "乐户从良三年可入仕" 的批注上:"陛下,此等见识,非久居官场者不能道。" 他忽然瞥见卷角暗纹处的算筹印 —— 那是陈砚在刑部专用的防伪标记。

贡院的钟鼓声响起时,陈砚己换回官服,站在刑部衙署门口。翡翠捧着红绫榜单跑来,指尖颤抖着指向 "律学科" 二甲第七名:"娘娘!陈言公子中了......"

"嘘 ——" 陈砚按住她的手,银镯在晨露中泛着微光。远处,李秀娘的名字赫然在列,位列三甲第一,策论中 "女子从良后应许参加科举" 的建言,被朱标用朱砂圈了又圈。

午门宣旨时,朱标望着丹墀下的新科进士,忽然开口:"朕闻此次有位 ' 陈言 ' 公子,论律如断案,策论如核账,可愿出列?"

陈砚的袖袋突然被翡翠扯了扯,抬头看见朱标似笑非笑的目光。她深吸口气,缓步上前,青衫下的绯色官服露出半幅:"臣在此。"

殿内哗然,陈迪的笏板 "当啷" 落地。朱标却大笑起来,声音震得殿角铜铃作响:"朕就说这算筹印眼熟!原来刑部左侍郎嫌官印不够,还要拿科举功名作印泥!"

陈砚摘下假发,木簪滑落,乌发间的银镯终于显露:"陛下曾说,科举是朝廷的网。臣不过想试试,这张网是否真能网住像臣这样的......" 她望向阶下的李秀娘,"网住所有想为百姓算清公道的人。"

方孝孺忽然出列,手中举着陈砚的试卷:"陛下,此卷论律学引《大明律》十七处,皆为近年新政条款,足见其深谙实务。臣请将此卷刻入《科举录》,以为后世法。"

朱标点头时,目光落在试卷首句 "学思之道,当如算筹归位"—— 这被陈砚划去又补上的句子,此刻在阳光下格外清晰。他忽然明白,妻子冒险参加科举,不为功名,只为在这千年科举史上,刻下 "女子亦能明经致用" 的印记。

是夜,陈砚在清晖殿重读自己的科考试卷,发现朱标在卷末批注:"凤钗藏卷,算筹藏心,朕之刑部侍郎,终究是要让天下知道,这朝堂之上,从来不该有 ' 女子不能 ' 的算筹。"

窗外,新科进士的马蹄声踏过青石板,李秀娘的轿子正经过獬豸桥 —— 如今的她,己不再是醉花楼的绣女,而是持卷入朝的新贵。陈砚摸着腕间银镯,忽然轻笑: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算筹,算出的不是功名,而是让天下女子都能执笔的未来。

文华殿的烛火映着朱标新批的诏令:"自今往后,凡从良女子、胥吏之女,皆许参加科举,勿论出身。" 玉玺落下时,陈砚的科考试卷正躺在案头,卷角的算筹印与新诏的朱砂印,在夜色中连成一片,如同为大明王朝的科举史,添上了最亮的一笔。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