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之事牵涉甚广,刺史李越河如此,下面的人只会争着效仿,恐怕整个官场从根里都烂了,孩儿认为此次办事之人必定要公正廉首不怕得罪人,如此方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若是魏征在的话必然是极佳的人选,只是...”
李世明点点头,显然是表示赞同。
魏征这个人虽然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时常将自己怼的说不出话来,但此人能力出众,公正廉洁,往往有什么就说什么,也不怕得罪人。
自己常常对其又爱又恨,若他还在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以他的性格绝不会在此事上徇私枉法,只是如今他己经不在了。
谈起魏征,李世民神色有些黯然。
昔日的老兄弟们,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段志玄、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公瑾、虞世南、刘振会、秦琼己经不在了。
剩下的人中房玄龄、高士廉、李靖、尉迟恭、萧瑀、刘弘基、程咬金、唐检都己垂垂老矣。
如今朝堂上,当年的那一批兄弟几乎都快要没了。
“除了魏征还有何人合适?”
李承乾犹豫片刻道:“御史台具有监察与弹劾各级官员之责,御史大夫韦挺为人清正廉洁,此事可由他跑一趟,另外此事过后营州官场必然一片混乱,或许可以请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共同走一趟。”
两个月前,李承乾曾向李世民提议,由长孙无忌担任吏部尚书一职。
后李世民征集了高士廉、房玄龄以及诸位大臣的看法,所有人都知道长孙无忌是陛下心腹中的心腹,因此无人不开眼站出来反对。
况且,以长孙无忌的资历与能力,足以胜任吏部尚书一职。
所以这件事很快就通过了,自此时隔十六年,长孙无忌重新入主朝堂。
面对李承乾的提议,李世民表示同意,韦挺与长孙无忌,倒是个奇怪的组合,不过他二人确实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了。
“那就让长孙无忌和韦挺走一趟吧,好好的查一查此事,回来之时顺便巡查一下其他州府,都给朕好好的查一查,若再发现此事可先斩后奏。”
“礼部的事就交由马周和刘德威去办吧,无论是任何人只要证据确凿一律杀无赦,严重者夷三族,马周、刘德威,记住朕说的话,是任何人!”
“喏!”
马周有些无奈的点点头,他此次去刑部是因为军器监案子还有一些收尾的工作未完成,谁曾想在刑部门口遇见了太子,结果又牵扯出一摊子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过...想起那对爷孙的样子,马周突然感觉自己斗志十足,太子殿下果然爱民如子,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储君像他这般将百姓放在心中。
自己选择站队太子果然没错。
“阿耶,孩儿还有一事想请阿耶明示。”
“讲。”
“此事让孩儿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战死沙场的军士后代安置问题,承阿耶圣恩,所有或牺牲或伤残的将士都有抚恤,但很多家庭原本就人丁稀少,遭此变故往往家中只剩下独子。”
“这种情况是否可以由各州府进行登记,统一教他们读书写字或者安置,其中的佼佼者可以经推荐和考核在官府当差,一则可以抚养他们长大,二来可以为国家培育人才,再不济也可以安排一些工作给他们,不至于被饿死。”
“嗯,”李世民点点头,“太子这个想法很好,将士们在前线为国拼命,我们不能让他们的后代在后方饿死冻死,先吩咐下去由各州进行统计,再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举办学堂,成绩优异者可进行推荐为官,如此既能解决将士们的后顾之忧,又可保障我大唐能征善战者将生生不息。”
李世民自幼从军,对军队和将士们有着一股难以割舍的情谊,因此李承乾提起此事他略加思考便点头同意了。
此事听起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实则并没有那么难,首先便要求是将士的后代,其实将士必须战死或者严重残疾,再次便是要求家中无其他亲人或劳动力在,如此算来人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此事交由三省共同商议,再由兵部去落实,太子负责监督。”
“喏!”
“阿耶!”
李承乾看向李世民,神色之中似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说,怎么婆婆妈妈的。”
“全国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五姓七望、以及各州府大大小小的士族大家手中,而普通人是没有机会也没有钱学习读书写字的,长久以来这些士族大家垄断了当地的教育资源,子孙后代通过读书为官,为官后又福泽家族,长期以往世族大家越来越大。”
“在这些士族大家看来,这天下是陛下的,但也是他们的,是帝与士大夫共治的天下,如今若阿耶要在地方造学堂,岂不是动了这些士族大家的利益,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李世民眼睛微眯,闪烁着难以言说的精芒。
良久后,他转过身去,谁也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
“此事暂且如此,等之后再议,你们都退去吧。”
眼见李世民将事情定下来,刘德威又站出来道:“陛下,关于那几个藩属国使臣的处置问题...”
“这几个人现在何处?”
“太子殿下吩咐先将他们关起来,说有大用。”
李世民诧异的看了一眼李承乾,道:“那就依太子所言先关着吧,别饿死了就行,朕留着他们确实有大用。”
“喏!”
刘德威嘴上答应,心里却实暗暗腹诽。
这俩父子还真是一模一样,不光神态一样,说话的语气和内容也一模一样,到底还留着这些王八蛋干嘛,首接弄死不就完了嘛。
刘德威想不通,索性也不去想那些事,见李世民交代完了便和马周对视一眼起身告辞。
等到二人离去后,李世民这才问道:“承乾,你说留着他们有用,有何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