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猛剿灭盐帮的余威尚未散尽,云州便迎来了秋收,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田埂,金灿灿的玉米在屋檐下排成串,整个云州大地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这一年风调雨顺,因秦恒推行的开荒免税政策,百姓们辛勤开垦的荒地,终于在第二年结出了累累硕果。
青阳县的官道上,满载粮食的牛车一辆接着一辆。王书礼站在县衙门口,看着百姓们满脸笑意地运送粮食,眼眶不禁微微。“王大人,快来尝尝新打的米!” 李老汉捧着热腾腾的米饭追了上来,米粒颗颗,香气扑鼻,“多亏您带着咱们修水渠,今年这收成,比往年翻了一番!” 王书礼尝了一口,不住点头:“好米!好米!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山脚下的难民安置点,更是一片欢腾。曾经面黄肌瘦的流民们,如今个个红光满面。张婶抱着刚收获的南瓜,笑得合不拢嘴:“俺们来云州时,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现在不仅有了地,还能存下余粮!” 孩子们在谷堆间嬉笑打滚,身上的补丁衣裳虽旧,却也干净整洁。他们手中举着新烤的红薯,香气混着秋风,飘得老远。
临川县的打谷场上,锣鼓喧天。刘景文带着衙役们帮百姓收粮,汗水湿透了衣衫。“刘大人,快来喝碗新酿的米酒!” 几个汉子抬着酒坛围了上来。刘景文接过酒碗一饮而尽,大声笑道:“好!等学堂扩建好了,咱们要让孩子们也尝尝这丰收的滋味!” 一旁,百姓们自发组织起了舞龙队,彩绸翻飞,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云州城的粮仓前,顺子指挥着士兵们搬运粮食,粮仓里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今年的新粮,比去年多了三成!” 。秦恒站在城墙上,望着漫山遍野的金黄,嘴角扬起笑容。远处,新建成的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与田间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云州繁荣的乐章。
夜幕降临,云州各地燃起了篝火。百姓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丰收的美食,讲述着这一年的变化。“听说隔壁县的荒地也都开垦完了!” “是啊,跟着云王爷干,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云州丰收的喜讯还在上空回荡,清河百货便借着这股东风,在各县令的全力配合下,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云州大地。
在青阳县,新落成的清河百货分店就选在最热闹的南大街。开业那日,王书礼亲自为店铺揭牌,红绸落下的瞬间,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店内货物琳琅满目,从百姓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到精致的笔墨纸砚,应有尽有。“这布料真便宜!比以前私商卖的足足少了三成!” 一位农妇摸着柔软的棉布,惊喜地对同伴说道。负责分店的掌柜笑着解释:“这都是云王爷的旨意,咱们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就是要让百姓都买得起!”
山阳县的分店开业时,正赶上盐帮覆灭后的第一个月。曾经被盐帮垄断哄抬的食盐,如今整齐摆放在货架上,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以前买盐得托关系,现在抬脚就能买到,价格还公道!” 难民出身的老周提着两袋盐,笑得露出了缺牙,“好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县令配合着在集市张贴告示,严禁私商囤积居奇,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临川县分店则别出心裁,专门开辟了 “学堂用品专区”。崭新的纸张、锋利的毛笔、厚重的典籍,吸引了不少学子和先生。刘景文站在专区前,看着挑选文具的孩子们,欣慰地对身旁的夫子说:“有了稳定的物资供应,孩子们读书就更踏实了。” 而在粮食交易区,县衙派来的官吏日夜值守,实时监控粮价,确保丰收之年粮食价格平稳,既不让百姓吃亏,也防止奸商压价收购。
随着一家家分店的开业,云州各地的物价迅速稳定下来。百姓们再也不用为买不到物资发愁,也不必担心被无良商贩哄抬物价。农闲时,他们会带着自家的山货、手工制品到清河百货寄卖,换些银钱补贴家用。曾经冷清的乡镇集市,如今人头攒动,吆喝声、谈笑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