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哲辞别定国公府。
怀揣着无罪书和解封书,径首前往奉安县衙。
在县衙内,他顺利办完销案手续,从衙役手中领回了家中的钥匙。
许哲站在自家门前,望着熟悉的大门,心中不禁感慨:
“还好,还好,家还在。”
此前,他以为自己杀人入狱,定会有人趁此,强占他家,毕竟这种事在京城并不少见。
他轻轻插入钥匙。
“嘎吱”一声,门缓缓打开。
走进屋内,只见一个半月无人居住,院子里杂草丛生,屋内更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网。
许哲无奈地叹了口气,随即撸起袖子,转身到院子角落找来一根长棍。
又寻来一把扫把,将扫把牢牢绑在棍子一端,准备清扫房顶屋中挂着的蜘蛛网。
他在屋内挥舞起扫把,院门外便渐渐围聚了不少左邻右舍,议论纷纷。
“这许家大门怎么开了!”
“难道是许哲回来了?”
“不可能吧,他杀了人还能回来?”
人群中,一位看不惯这些人胡乱议论朝着屋里喊了一声:
“许秀才?是你回来了吗?”
许哲听到声音,灰头土脸地从屋里跑了出来,脸上还挂着些许灰尘,头上顶着蜘蛛网:
“王大娘!您叫我?”
“还真是你啊!没事吧?”大娘关切上下打量许哲。
“哈哈!对啊,王大娘,我没事。”许哲笑着回应,心中涌起一丝温暖。
“没事就好!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王大娘心有余悸,满心尽关切,似乎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庆幸许哲平安归来。
“谢谢王大娘,让大家担心了。要不,进屋坐会儿……”
话刚出口,许哲便想起屋内杂乱模样,不禁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脑袋,
“家里现在太乱了,还是等我收拾好了,再请大家来坐吧。”
众人见真的是许哲,顿时七嘴八舌地询问起来,好奇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就平安无事地回来了芸芸。
许哲只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愿过多提及此事。
看热闹的众人见问不出个所以然,觉得无趣,便陆陆续续地离开了。
王大娘等所有人走后,她微笑着说道:“大娘回去叫阿松过来帮你一起收拾,等中午来大娘家吃饭!”
许哲没有拒绝,这位王大娘就住在他家斜对面。
前文提过,许哲家住的是三进的院子,能住在这条巷子的人家,
家庭条件都还算不错,唯有许哲家日渐衰败,显得格外穷困。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自许哲家道中落,
父母相继离世后,邻里们便渐渐与他疏远,生怕沾上麻烦。
虽说许哲考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在身,但很多人考一辈子也不过是个秀才,
况且他如今连温饱都成问题,自然更没人觉得他日后能高中状元。
一个多月前,他跑去卖凉皮,更是让众人嗤之以鼻。
又因杀人入狱,更是无人愿意靠近。
没想到,王大娘还能像以前一样热情相待。
其实,王大娘一家曾经受过许哲父母的恩惠,王家是懂得感恩的人家,始终铭记着这份情谊。
不多时,王大娘便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匆匆赶来。
她笑着对许哲说:“许秀才啊!要干什么,你就给阿松和石头说,让他们做,别跟他们客气!”
“好嘞,大娘,谢谢你!”许哲在屋内并没出来高声回应道。
实则阿松和石头与许哲自幼便是好友,听闻许哲平安归来,不等母亲催促,便高兴跑了过来。
一进门,两人便急切地问道:
“阿哲,许哲哥,要做什么?我们帮你!”
两人没有询问许哲被抓走这一个多月的经历,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开始帮着清扫屋内的蜘蛛网。
三人在屋内忙碌着,不一会儿,便都变得灰头土脸。
许哲一边清扫,一边问道:“阿松,石头,明年院试你们准备得怎么样了?”
大乾科举分为西个阶段:
1.院试?(考秀才)
院试包括县试、府试两级预备考试。
2.乡试?(考举人)。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简称秋闱)第一名为“解元”
3.会试?(考贡士)。
由礼部在京城主持(春闱),举人参加,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定进士排名)。
皇帝亲自主持,仅对贡士排名,不淘汰考生。
分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嗐!阿哲,你能不能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我早就不想考了,可我爹娘非要我去参加,你说我是那块料吗?”
阿松满脸苦恼,无奈地抱怨道。
石头也附和着:“许哲哥,我觉得你做的凉皮特别好吃,要不你带着我们哥俩跟你一起卖凉皮......!”
话还没等两人说完,许哲就连忙打断道:
“得……打住,打住,你们两个想屁股开花,可别带上我啊!”
许哲知道,他们老爹管教他们可严,那是毫不留情,真能把他哥俩打得屁股开花。
“那许哲哥,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啊!我们真不是读书那块料,
再读下去,可不就是浪费光阴嘛,还不如找个掌柜当当!”石头一脸无奈垂头丧气地说道。
对此,许哲也着实有些无奈,他心里明白,别说在古代,哪怕是前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都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随着突厥大军的撤退,那些因战乱而离开奉安城的人们,也都渐渐回归。
一时间,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叫卖声、谈笑声此起彼伏,奉安城再度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许哲所作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诗,也在奉安京城悄然传开。
万花楼内,琵琶声婉转悠扬。
一名身姿婀娜的舞姬怀抱琵琶,轻启朱唇,在舞台上边弹边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美妙的歌声与灵动的琵琶声交织在一起,宛如天籁。
众多来万花楼消遣的公子才子们纷纷上前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