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崩第203年,北方大地烽火连天。匈奴骑兵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原,所到之处,村庄化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八岁的刘狗娃紧紧拉着母亲的手,在逃亡的人流中艰难前行。父亲为了保护他们,在一次匈奴的突袭中不幸遇难,永远地倒在了血泊之中。
母亲带着狗娃,跟随流民队伍,一路向南逃亡。一路上,饿殍遍野,瘟疫横行。许多人没能挺过这艰难的旅程,倒在了半途。狗娃看着身边不断有人死去,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但母亲的手始终紧紧握着他,给予他一丝温暖和勇气。
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来到了长江边。望着滔滔江水,母亲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只要过了江,就能到达相对安定的江南了。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再次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在渡江的过程中,一艘满载流民的船只遭到了风浪的袭击,母亲为了保护狗娃,被卷入了湍急的江水之中,再也没有回来。
孤零零的狗娃,趴在江边的沙滩上,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母亲,声音在空旷的江边回荡,却再也得不到任何回应。从此,他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只能随着流民队伍,继续在这乱世中漂泊。
两年过去了,狗娃己经十岁。此时的他,身形消瘦,衣衫褴褛,却早己在苦难中磨练出了超出年龄的坚韧。他跟着流民们来到了江北的一个小村落,这里是江南朝廷安置流民的地方。朝廷给每个流民都分配了一亩荒地,狗娃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地。
初春的寒风仍带着刺骨的凉意,狗娃赤着脚踩进泥泞的田垄。开裂的脚趾缝里渗进冰冷的泥水,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死死攥着那把豁口的铁锄。隔壁王老汉看他一个人刨地艰难,递来半袋麦种:“娃,先撒些麦子,比稻子长得快。”狗娃倔强地摇头,将怀中珍藏的稻种捧出来——那是母亲生前总念叨的“江南好米”。他记得母亲说过,只要种下这种子,就能长出白生生的米饭。刨开冻土时,铁锄磕在石块上迸出火星,震得他虎口发麻,可他咬着牙继续,首到夕阳把田垄染成血色,才在新翻的泥土里埋下第一粒希望。
盛夏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狗娃顶着破蓑衣冲进稻田。浑浊的泥水正顺着田埂缺口奔涌,嫩绿的稻苗在洪流中摇摇欲坠。他发疯似的用枯枝、茅草堵缺口,泥浆糊满了脸,指甲缝里全是血丝。当邻村几个少年举着荷叶伞路过,笑他“傻子才守着这点地”时,狗娃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把歪斜的稻苗一株株扶正。月光爬上草屋时,他蜷在潮湿的草堆里,听着屋檐滴落的水声,恍惚又听见母亲哼的童谣。第二天清晨,他发现田边不知何时多了几根木桩——是王老汉悄悄帮他加固的田埂。
他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在地里种下了稻谷,又在旁边搭起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虽然生活依然艰苦,每天只能喝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白粥,但狗娃却很满足,因为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
夜晚,狗娃躺在茅草屋的草堆上,望着屋顶漏下的点点星光,心中默默想着:“我一定要活下去,在这乱世中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