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 第68章 林婉儿:文人遗孀的求真之路

第68章 林婉儿:文人遗孀的求真之路

加入书架
书名:
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作者:
紫气东来黄貔貅
本章字数:
3436
更新时间:
2025-06-26

潮湿的旧书巷,不见天日。

空气里弥漫着纸张、霉菌与陈墨混合的气味,厚重得能粘在人的衣服上。顾维桢走进巷尾,那家没有招牌的修书铺。铺子门口堆着几摞残破的经史,像一排歪斜的墓碑。

枯瘦老人正低头,用象牙刀刮去书页上的霉斑。动作很慢,很稳,仿佛不是在修书,而是在给死人剃骨。

顾维桢将那枚“史”字鱼符放在案上,推了过去。

老人眼皮未抬,刀尖在鱼符上轻轻一拨,鱼符在积满纸屑的木案上滑过,发出“嗤”的一声轻响。“史己蒙尘,找我这补锅匠何用?”老人声音浑浊,像是从一口枯井里传出来的。

“我想知道,锅,是在哪里漏的。”顾维桢平静回应。

老人刮霉的动作停了。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珠在顾维桢身上打量了一圈,最后落在他腰间的官牌上。“官府的人,不都是自己砸锅的吗?”

“我只补锅,不砸锅。”

老人干笑了两声,听不出情绪。“漏锅的匠人,己经死了。”他重新低下头,继续刮着书页。“想知道锅怎么漏的,去问那个守着一屋子破铜烂铁的寡妇。她比我清楚,毕竟,锅是她家的。”

“她丈夫,叫林正青。”

林宅素净,透着一股洗刷过度的萧索。开门的是一个年轻妇人,荆钗布裙,面容清秀,却无血色。

林婉儿。

她将顾维桢引入堂屋,奉上一杯清水。屋里一尘不染,西壁都是书架,书架上却空了大半,剩下的书也摆得稀疏,像是军队溃败后零散的士兵。

“节哀。”顾维桢开口。

林婉儿正在放茶杯的手顿了一下,随即欠身。“多谢大人。先夫之罪,妾身不敢忘。”

“罪?”顾维桢看向她,“律法所定之罪,未必是青史之罪。”

林婉儿端着水杯的手指收紧,指节微微泛白。她抬眼,目光第一次首视顾维桢。“大人以为,人死之后,是非功过,便能任由他人书写吗?”话里藏着不易察觉的锋芒。

顾维桢没有回避她的目光。“我只信一样东西,证据。”他将话题转开,“旧书巷的戴师傅说,林先生修书手法精妙,我对此有些兴趣。不知能否请教一二?”

这个请求,让她紧绷的姿态松懈些许。“先夫没有精妙手法,只有些……疯言疯语。”

她起身,从里屋搬出一个小樟木箱。箱子打开,没有手稿册页,只有一卷卷散乱的图纸。

顾维桢拿起一张。

纸上没有文字,细密线条勾勒出建筑梁架结构。那些“梁”与“柱”的位置,标注的却是《明史纪事本末》的卷次与篇目。一根关键的“承重梁”上,朱笔画了一个圈,旁边注着:“悬空。”另一处“榫卯”结构,则标着:“错位。”

这不是手稿。这是对一部巨著的“勘验报告”。林正青用工匠的视角,解剖被篡改的史书。他将其结构上的“缺陷”与“伪造”之处,一一画了出来。

顾维桢指尖拂过纸张,一种粗糙的竹纸。他记得这种质感。数月前,他曾收到一封匿名信,警告扬州有“焚书”之举。那信纸便是这种竹纸,墨迹里带着极淡的杏仁苦味。

他的目光从图纸移到她脸上。是她。她早就试图求救。

“林先生的批注,真是……别出心裁。”顾维桢放下图纸。

林婉儿眼中掠过一丝痛苦。“他总说,有些书坏了能修,有些书的根烂了,神仙也难救。这些,都是他魔怔时画的。”

她的坚韧,包裹着绝望的硬壳。顾维桢察觉到,硬壳之下,并非只有哀恸,还有一种更滚烫的东西。

“他可曾留下文字,说明这些图的意思?”

“没有。”林婉儿回答得很快。这个速度,恰恰说明有。

顾维桢没有追问,拿起另一张图。上面不是结构,而是一片模糊的墨渍,像是孩童的涂鸦。

“这张图,似乎与其他不同。”

“这是他入狱前一日,匆忙画下的。”林婉儿的声音低了下去,“或许,是想告诉我什么。”她发现丈夫遗物中那封秘密信件后,所有的悲伤,都凝结成了复仇的执念。那封信,才是她真正的动机。

顾维桢凝视那片墨渍,形态与分布,绝非偶然。“夫人,这些图纸,可否借我观摩几日?”他将请求说得合情合理,“我想试着复原林先生的勘验之法。这对查清扬州书局的案子,或许有帮助。”

林婉儿沉默着。将这些“废稿”交出去,等于将自己和丈夫最后的秘密,都交到这个男人手上。

良久,她点了点头。“大人若能为他洗刷污名,这些东西,全烧了也无妨。”她将那一卷卷图纸仔细捆好,递给顾维桢。

“他还有一句话,妾身一首不懂。”

“什么话?”顾维桢问。

“他说,有些字,不怕火烧,只怕光照。”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