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林昭站在府门前,目光仍停留在那名神秘男子消失的方向。昨夜的警告言犹在耳——“小心‘青鳞会’”。他心中暗自思忖,却未料到,接下来的日子里,真正的风暴将从另一个方向悄然逼近。
回到书房后,林昭并未立刻向少爷提及此事,而是先安排了家中事务。林远早己等在一旁,神色中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
“哥,我……我想开始正式准备科举。”
林昭看着弟弟,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林远虽年幼,但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这股劲头,正是他们这个寒门之家最宝贵的财富。
“好。”林昭点头,“从今日起,我会为你制定一份详尽的备考计划。”
林远用力点头,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接下来的日子,林昭亲自为林远整理历年科考真题、注疏讲义,并结合自己前世所学的教学方法,将晦涩难懂的经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例子。他教林远如何拆解策论题目,如何引经据典又不失个人见解,甚至细致到如何控制答题时间,以应对考试中的突发状况。
然而,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数日后,清河书院举办了一场面向应试学子的讲学会,林远作为旁听生被允许参加。会上,一名士族子弟当众讥讽道:
“林家不过是个小门小户,连个正经先生都请不起,竟也妄想中秀才?”
此言一出,周围响起几声嗤笑。林远脸色涨红,咬紧牙关,却不知该如何反驳。
散场后,林远低着头回到家中,神情颓丧。
“哥,我不想学了。”
林昭沉默片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读书?”
林远怔住,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回答。
“不是为了别人看你的眼神,也不是为了谁的一句夸赞。”林昭缓缓说道,“是为了你自己,为了有一天能堂堂正正地站在那些人面前,让他们闭嘴。”
林远抬起头,眼中泪光闪动。
那一夜,林远独自坐在灯下,重新翻开了书本。林昭没有打扰他,只是悄悄在他桌上放了一盏温热的茶。
几天后,林昭组织了一场模拟考试,邀请了几位同样来自寒门的学子参与。试卷由他亲手出题,涵盖经义、策论与诗赋,难度不亚于真正科举。
林远沉着应答,尤其在策论一道中,他引用《孟子》之言,结合现实民生,提出“重农抑商”之弊,并大胆建议“课税应因贫富而异”,观点犀利,令在场众人刮目相看。
林昭看完答卷后,嘴角微扬。
不久之后,这份答卷被一位偶然路过的老学究看到。此人姓周,是清河书院中德高望重的老儒,素来不轻易称赞后辈。可当他读完林远的策论后,竟破天荒地连连点头。
“此子文风朴实而不失锋芒,见解独到而不离经叛道。难得,难得。”
林昭得知此事后,不动声色地将林远引荐给了这位老学究。周老先生见其谦逊有礼、谈吐不俗,更是对其另眼相待。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远的学业日渐精进,信心也随之增长。他不再惧怕士族子弟的嘲讽,反而愈发坚定自己的志向。
某日傍晚,林远在院中练字时忽然抬头,问道:“哥,你说我将来能不能考上举人?”
林昭正在整理书卷,闻言抬眼看他一眼,淡淡一笑:“你想不想?”
林远毫不犹豫地点头。
“那就去考。”
林昭放下手中的笔,望着远处渐沉的夕阳,心中隐隐有种预感——这场科举之路,或许不仅仅是林远的成长之路,也将成为他们整个家族命运转折的关键一步。
而此刻,林远仍在练字,一笔一划,认真而专注。
他写下最后一行字,吹干墨迹,轻声道:“若有一日,诸位愿联手推动变革,我必鼎力相助。”
林昭微微一怔,似曾相识的话语在耳边回响。
他低头看着那张纸,目光渐渐深邃。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公子!不好了!”仆从气喘吁吁地冲进来,“有人在城中散布谣言,说林远偷了士族藏书阁的古籍!”
林昭神色骤变,缓缓站起身。
“看来,有人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