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整个苏家小院先是陷入了一瞬间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叫好之声!
“族长高义!苏氏有此麒麟儿,当倾尽全力相助!”
“五成祭田收益!我的老天爷!这可是咱们苏氏的根基啊!明理,你可当得起这份厚待!”
“有族长和族老们这般支持,明理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苏明理心中巨浪翻涌。
他深知这五成祭田收益,对于整个家族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己经超出了普通的资助,而是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信任与期盼!
他站起身,目光清亮的扫过族长、几位族老以及所有在场的族人。
苏明理的脸上没有过多的激动,反而是一种超乎年龄的平静与郑重。
他对着族长和几位族老,深深一揖,声音清晰而坚定道。
“族长,诸位族老,家族如此厚爱,明理铭感五内!”
“请族长与诸位族老放心,明理定不负家族厚望,焚膏继晷、刻苦攻读自是本分,但明理所求,绝非仅仅是有所成就!”
“明理在此立誓:他日若得登青云,必不忘家族今日倾力相助之恩!”
“定要让我苏氏一族,因明理而荣,让我苏家村的父老乡亲,因明理而傲!更要为这天地立心,为这生民立命,不负所学,不负此生!”
他这番话,没有丝毫的推辞与客套,反而充满了少年锐气与舍我其谁的担当。
因为他明白,家族需要的不是感激涕零,而是他能够承载这份期望的决心与能力。
唯有展现出这份自信与抱负,才是对这份信任最好的回应。
苏守义和几位族老听着苏明理这番掷地有声的誓言,脸上都露出了无比欣慰与激动的笑容。
“好!好!好!”
苏守义连道三声好,声音中充满了赞赏与激动。
“有此志气,有此担当,我苏氏何愁不兴!老夫今日,便将我苏氏一族的未来,都托付于你了!”
其他族老也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期盼与信任。
从今往后,他们的所有希望就在苏明理的身上!
只要苏明理能考取功名,那他们也就将彻底摆脱这世代耕作的贫困与卑微。
整个苏氏宗族,也将因此而改换门庭,迈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而随着生辰宴的正式开始。
苏家小院里的气氛,也热烈到了顶点。
族长苏守义亲自为苏明理斟满了以水代酒的“福寿”,高声祝愿他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几位族老也纷纷举杯,言语间充满了对苏明理的赞许和对苏氏家族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个生辰宴,便在一种混杂着激动、期盼、骄傲与温馨的氛围中,一首持续到日暮时分。
夕阳的余晖将苏家小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也映照着每一张心满意足的笑脸。
生辰宴结束之后,苏明理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到县城,而是待在家中陪伴了父母兄嫂数日,享受着难得的温馨时光。
他会陪着张氏在院子里说些县城的趣事,听母亲絮叨家常,偶尔还指点一下大哥苏明德识几个字。
他也会和苏大山一同去田间地头转转,虽然对农活一窍不通,但看着父亲因为生活改善而舒展的眉头,心中便是一片安宁。
小启明更是喜欢黏着他这个“有大学问”的叔叔。
苏明理也乐得抱抱大哥的孩子,逗弄一番。
而苏明理在的这几日,苏家的小院门槛几乎要被踏破。
不仅是族中长辈时常过来探望,嘘寒问暖。
就连村里许多平日里不怎么走动的乡邻,也会寻个由头,提着几个鸡蛋或是一把青菜上门,只为能和这位“文曲星”说上几句话,沾沾才气。
而就在苏明理沉浸在苏家村这份淳朴的乡情与亲情之中的同时。
远在清河县城,他那篇在文会上石破天惊的《论和》策,其影响力却并未因他的暂时离开而有丝毫减弱,反而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
赵知县是个有魄力、有担当的实干型官员。
他并非只是在文会上一时兴起,说说场面话便罢。
在文会结束,苏明理回乡之后,他便立刻着手,将《论和》策的推行提上了县衙的议事日程。
首先,赵知县亲自主持,召集了县丞刘文正,以及县衙六房(吏、户、礼、兵、刑、工)的主事、典史等核心官吏,连续召开了数次闭门会议。
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
那便是如何将苏明理《论和》策中的精髓,切实可行地融入到清河县的日常治理之中。
“诸位,”在一次县衙议事厅的会议上,赵知县目光炯炯地扫过堂下众人,手中轻轻掂着一份《论和》策的抄本。
“苏案首此策,想必诸位都己传阅数遍,亦有各自心得。”
“本官以为,其核心在于‘官民相睦、乡邻互助、教化人心’此十二字箴言。”
“这不仅仅是高屋建瓴的理论,更是我等为官者努力的方向,是治理一方水土的根本之道。”
刘文正率先起身附和道:“大人所言极是,下官反复研读此策,深感其见解独到,切中时弊,且极具操作性。”
“尤其是‘官民相睦’一条中,提及‘简化流程,杜绝刁难,以诚待民,方得民心’,此乃吏治之要,若能推行,必能极大改善官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户房主簿也起身道:“启禀大人,苏案首策论中关于‘乡邻互助’,建议各村完善乡约,设立耆老调解机制,以化解基层矛盾,此法甚好。”
“我县乡间常有因田亩、水源等小事引发的争端,若能依此法推行,必能省却不少诉讼,安定乡里。”
刑房典史则对教化人心的感触颇深:“大人,苏案首所言‘兴办县学、社学,普及教育,表彰孝悌忠信,树立道德楷模’,实乃长治久安之策。”
“民风淳朴,则犯罪自消。我清河县若能加强教化,长此以往,必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几番讨论下来,县衙众官吏对《论和》策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赵知县见时机成熟,便当即拍板,决定选取其中几项较为容易入手、且见效快的措施,先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