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 第125章 王朝黄昏:历史的回响与终结

第125章 王朝黄昏:历史的回响与终结

加入书架
书名:
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作者:
紫气东来黄貔貅
本章字数:
3376
更新时间:
2025-07-06

十年。

京城尘埃掩埋血迹,南国榕树气根垂地。

广州城郊,一处僻静院落,空气湿热,混着草木与旧书霉味。

顾维桢发丝银白错落。

他没穿官袍,仅着布衫,面前挂着一副庞大的人体骨骼图。

顾维桢手持炭笔,新纸上笔走如飞,线条精准冷静。

笔下标注骨骼,桌上不见《大清律例》。

只有一本卷边《几何原本》译稿,几件拆开的西洋钟表零件。

木门吱呀一声。

罗敬亭推门而入,一身未散的北方尘土气息扑面而来。

他步履沉重,将一个布包搁上桌,拉开椅子坐下。

壶中水汽氤氲,他倒了两杯茶,将其中一杯推到顾维桢手边。

两人相对无言,只有水壶轻响。

“黄河又决堤了。”罗敬亭嗓音沙哑。

“五个省的赈灾银子,户部拨了八成,层层盘剥,到地方官库只剩三成。”

“能进灾民嘴里的,不知还有几钱。”

顾维桢笔尖划过一道首线,连接“股骨”与“胫骨”。

他头未抬。

“河南的‘读书会’呢?”

“两个月前就散了。”罗敬亭端起茶杯,没有喝。

“官府抓了带头十几人,罪名‘聚众结社,妄议朝政’,秋后问斩。”

“剩下的人都躲了。您那些稿子,跟着石沉大海。”

顾维桢炭笔顿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

他轻轻一折,笔杆应声而断。

《洗冤补遗》,十年心血,本以为照亮黑暗。

如今看来,不过是给当权者刀刃添了几分锋利。

“我早该想到。”他将断笔扔在一旁,语调平静。

“律法成了权贵手里的刀,断案的《洗冤补遗》,就是磨刀石。”

“杀人更方便了。”

“大人!”罗敬亭拳头握紧在桌下。

“我们当年扳倒和珅,闹得天翻地覆,到底为了什么?”

“现在朝堂上那些人,不过是换了一批吃相更难看的狼!”

“和珅吃得太饱,走不动。”顾维桢放下图纸,走向窗边。

院中老榕树气根垂下。

“新来的饿着肚子,跑得快,办差利索。”

他转身,从一叠稿纸中抽出一张,推到罗敬亭面前。

纸上没有骨骼脉络,只有奇怪箭头与方框。

顶端方框写着“皇权”,下方无数箭头引出“官僚”、“税赋”、“军机”。

最底一层密密麻麻,是“民生”。

“权力从这里流下,中间没有阻碍,无法分流。”顾维桢手指点在图上。

“财富从最底层抽上来,每过一个方框,就少一层。”

“最后能回到民间的,什么都不剩。”

他手指点在一个死结般的位置。

“这是一个只进不出的结构。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不管他是谁,圣君还是庸主。”

“最终都会被这个只懂吞噬的结构榨干,然后连同整个天下一起垮掉。”

罗敬亭盯着图,仿佛看到一个失血、肌体坏死的巨人。

他从未这样看过大清。

清晰,绝望。

“这些……‘西学社’那些人教您的?”

“他们不教我这些。”顾维桢拿起桌上一枚西洋怀表。

他用小巧镊子拨动里面繁复齿轮。

“他们只教我度量、计算、拆解。他们相信,世间万物,钟表或星辰,都能拆开,也能重组。”

“国家,也是一样。”

罗敬亭沉默良久。

他从怀中贴身处取出一封泛黄的信。

“苏小姐……三年前病逝了。这是她托人留给您的。我找了很久,才找到那个带信的人。”

顾维桢伸向信封的手,停在半空。

信纸上没有称谓,没有问候,只有一行字。

潦草,力道十足。

“盛世之下,皆是冤魂。”

他手一松,苏映雪留下的、刻着西洋几何图案的玉佩从掌心滑落。

玉佩掉在青石板上,一声脆响,碎成几瓣。

顾维桢没有去看,也没有去捡。

他曾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和珅,是贪官,是笼罩朝堂的腐败之网。

他耗尽半生,想要洗清冤屈,维护公正。

首到十年后的今天,他才真正明白。

真正的罪魁,是延续千年的“盛世”本身。

是一个皇帝用整个天下的血肉去填补自己身世的窟窿。

是亿万冤魂的枯骨堆砌起一个人的万寿无疆。

“大人,”罗敬亭声音透着深不见底的疲惫。

“我们还有希望吗?”

顾维桢缓缓转身,目光越过人体骨骼图,落在旁边一本蒸汽机械译稿上。

“法,救不了大清了。”

他拿起桌上一片自己新磨好的玻璃镜片,凑到眼前。

烛火光晕透过镜片,在他视网膜上投射出影像。

影像上下颠倒,却将烛芯每一次跳动都映照得无比清晰。

“或许,格物可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